歌海村: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村庄,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

admin 北海旅游攻略 3

歌海村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村庄,位于沿海地区,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该村庄以其独特的渔业文化和世代相传的捕鱼技术而闻名。

传统的渔业实践

歌海村的渔民使用各种传统捕鱼方法,包括:

  1. 网箱养殖: 将鱼类和其他海产品饲养在网箱中,以提高产量和保护种群。
  2. 延绳钓: 在一条长绳上放置多枚钩子,用来捕捞各种鱼类,如金枪鱼和旗鱼。
  3. 定置渔网: 在海中设置固定渔网,捕捞游过的鱼类。
  4. 拖网: 使用渔网在海床拖曳,捕捞底栖鱼类。

可持续渔业

歌海村的渔民高度重视可持续渔业实践,以保护海洋环境和确保渔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他们遵循严格的捕捞配额和季节性禁渔期,以避免过度捕捞。

村庄还积极参与海洋保护计划,包括


杜尚别,我在地图上看到的一个邻国地名,很奇怪的,有没有其它历史,命名之类的?

杜尚别是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的首都,位于北纬38.5度、东经68.8度,人口在2000年统计约有53万6千人。 又译做杜桑贝、杜夏贝、杜山比。 中文名称: 杜尚别 外文名称: Dushanbe,Душанбе 行政区类别: 首都 所属地区: 塔吉克斯坦 面积: 125平方公里 人口: 56.2万 著名景点: 塔吉克地质博物馆、萨马尼纪念碑 杜尚别(Dushanbe,Душанбе)是塔吉克斯坦首都,位于北纬38.5度、东经68.8度,坐落在瓦尔佐布河及卡菲尔尼甘河之间的吉萨尔盆地,海拔750~930米,面积125平方公里。 夏季最高气温可达40℃,冬季最低气温-20℃。 人口56.2万,居民主要是俄罗斯人与塔吉克人,其他民族有塔塔尔人、乌克兰人等。 杜尚比名称在塔吉克语解作“星期一”,这亦指杜尚比著名的星期一市场。 1929-1960年曾名“斯大林纳巴德”。 1961年改今名。 塔吉克斯坦经济、文化中心。 在塔吉克斯坦西部吉萨尔盆地中。 原为小山村,1925年建市。 交通枢纽。 有窄轨铁路通铁尔梅兹等地,并有公路干线北通苦盏,东至霍罗格。 航空要站。 工业以棉纺织、缫丝、食品加工和机械制造(纺织机、农机、电缆、家用电冰箱等)为主。 设有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和高等院校。 塔吉克的主要工业中心。 以纺织、食品加工、纺织机械制造和建材工业为主。 生产棉、丝织品、植物油、工业用油、罐头、水泥、农机、织布机、电缆、电冰箱等。 陆路交通枢纽。 有通铁尔梅兹的宽轨铁路与通下喷赤和库利亚布的窄轨铁路,并有通泽拉夫尚谷地、费尔干纳盆地、瓦赫什谷地以及帕米尔的干线公路。 塔吉克的科研、文教中心,有塔吉克科学院、塔吉克大学和医、工、农学院等高等院校以及共和国联合博物馆、历史和地志博物馆、植物园。 行政和文教科研机构在市中心,市区南部和西部为新工业区及住宅区。 市内街道呈长方形网格状布局。 杜尚别曾是Ibrahim Bek(一位曾与布尔什维克作战过的塔吉克籍领导人)的重要基地。 1929年开始,杜尚别成为了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的所在地,并以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为斯大林纳巴德(Stalinabad,意为“斯大林城”),直至1961年。 目前杜尚别有一所大学,也是塔吉克科学学院所在地。 杜尚别周边有煤矿、铅矿和砷矿等矿产。 此外也是顶尖的棉制纤维生产中心、杜尚别也产丝绸、衣服或皮革制品、食品和机器零件等。 杜尚别是十月革命后由久沙姆别等3个荒僻的小村建立起来的一个新兴城市。 1925年起称市。 1925年以前称基什拉克(意为村)。 1925~1929年称杜尚别,原译为久沙姆别,意为星期一,因每星期一的集市而得名。 1929~1961年称斯大林纳巴德(Stalinabad),意为“斯大林城”。 1929年成为塔吉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首都。 1961年后改称杜尚别。 1991年9月成为宣布独立的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首都。 初到杜尚别的外国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这个城市太破旧了。 除了索莫尼广场周围几处政府办公楼有些亮色外,其他建筑似乎都是几十年前遗留下来的。 灰不溜秋,褴褛不堪。 最高的楼层也不过十二三层。 据说这里是地震带,建高楼不宜。 这些低矮的楼房显得很粗糙,是多种文化的混合体。 既有架构上的苏俄似的蛮笨,又不乏装饰上的阿拉伯式的精巧。 总体上给人一种落伍的县城的感觉。 但是只要你在杜尚别住上一阵,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纯净的城市。 她的面积不大,人口只有70万,顶多与中国的一个专州或地区相当。 这是一片四周由绵延起伏的山脉环绕的绿洲。 登上东边胜利博物馆坐落的小山俯身鸟瞰,整个市貌尽收眼底,杜尚别河犹如一条柔美的绸带绾起了扇面似的开阔平坦的市区。 视线北移,不远处座座终年不化的雪山似断非断地叠靠在一起,在蓝天下反射出明净温柔的光芒。 雪山融化的雪水,点点滴滴,支支脉脉,至上而下,汇成了冰凉湍急的杜尚别河,滋润着沃土,灌溉着良田,养育着这个城市。 到了盛夏酷暑,这些雪山就象一面巨大的芭蕉扇,为这座炎热难耐的城市扇风降温。 杜尚别最大的特点恐怕是她出色的绿化了。 无论你驻足于哪一片住宅区,都是绿树环抱,林木苍翠,“处处闻啼鸟”。 高处,粗壮挺拔的白杨、槐树、红枫等直举蓝天。 低处,樱桃和各种带花的小树连绵相拥。 装点在地上的是蔷薇、月季、玫瑰和各色叫不出名的艳丽花卉。 杜尚别的玫瑰是出奇地多。 商店里玫瑰花一年四季都在出售,逢年过节,婚嫁喜庆,人们对所爱的人,对亲人朋友相赠的大多也都是玫瑰。 在主要的街道中心及两旁,红、黄、白色的玫瑰花相沿竟达几公里。 怪不得这里的人们常夸耀地说:我们杜尚别人最喜欢玫瑰。 散步在小径,闲逛于街头,玫瑰花香味会随处扑鼻而来。 编辑本段无烟城市杜尚别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工业污染的城市。 居住于此,几乎不会感冒。 这儿的空气质量比起中国大多数省会城市来不知要洁净多少倍。 没有林立的烟囱释放出来的让人咳喘不止的浓烟黑雾,没有大量的汽车排放出来的令人窒息的有害气体,更无拥挤不堪、嘈杂喧闹、怒怨相生的人群。 这里家家用电和煤气,人口少,汽车不多,绿化做得好,空气当然就清新。 因为有限的汽车污染早被郁郁葱葱的绿树净化掉了。 你会常常惊讶,这儿的天总是那么瓦蓝瓦蓝,夜总是那么星光璀璨,树总是那么碧绿碧绿,人总是那么纯朴自然。 偶尔也有逆风把郊外水泥厂的烟尘刮入市内,还有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沙尘暴吹过来的余粒,漫天灰蒙蒙的,但一年也没有几次。 因此你看不到人们为健康担忧的,没有晨练,没有运动会。 他们无需锻炼,身体也自然强健。 这都得益于美丽的风光,纯净的空气,还有自然的生活方式。 漫步杜尚别市区,你会很惊奇,这里几乎没人吸烟。 无论在大街上,还是许多公共场合,无人旁若无人地手指夹着或嘴里叼着香烟,肆无忌惮地吞云吐雾、乱扔烟头。 没有香烟广告,商店里摆放香烟的位子也很不显眼。 特别是在公共汽车里或中巴车上,你根本闻不到令人辛辣刺鼻、胸肺欲裂的纸烟的恶臭味。 也不用担心随时有烟灰掉在你崭新的外套上,或烧你漂亮的衬衫一个黑窟窿。 你会庆幸能置身一个无烟的国度,可以享受着天然的空气。 当然你也会在咖啡屋看到一两个女人,翘着修长的双腿,纤细的秀手故意把烟举得老高,昂着头,吐着烟圈,一边与男士谈笑风生。 但那纯属故作风雅、引人注意。 与嗜烟如命的烟鬼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如果你就此得出塔吉克人完全与烟草无关的结论,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街边和集市旁,你能看见不杜尚别少小贩在出售一种小塑料袋包装的绿色粉末。 初到杜尚别的外国人一定会疑惑不解:这是干嘛用的?其实这就是烟末,不是拿来抽的,是用来含食的。 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满足对烟草的嗜好呢?是为了不影响妨碍他人健康而改为食用?抑或是烟草食起来要比吸起来更有味道?至今也没搞清楚。 由上面吸食烟草的方式可以引起人很多遐想。 大概烟草是人类,特别是男人用来释放多余的力比多的一种途径?或是用来放松身心、镇定情绪的一种办法?或是用来理清思绪、产生灵感的方式?或者是用来暂时超脱忘却的法宝?杜尚别恐怕都有那么一点。 在塔吉克斯坦,人们食烟完全是个人性的,而非社交的手段。 你看不到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互相敬烟、互相传烟,也看不到乌烟瘴气、云雾缭绕的流泪呛人景象。 他们吃烟也是悄声地,生怕被人发现似的,食完的烟渣就吐掉。 他们似乎都意识到呼出的烟雾对别人的健康是一种伤害,所以才选择这种方式。 因此你就看不到吸烟在中国给大众带来的负面影响。 塔吉克斯坦虽然经济落后,人均收入很低,但他们这种文明的素质,这种既满足了自己,又不损害他人的方式,难道不令我们某些自以为富有了,自以为比别人高一等的国民感到羞惭吗?贫穷得有尊严感,富贵得有廉耻感;贫穷但要有志气,富贵但要懂谦卑,这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编辑本段城市人文杜尚别周围层峦叠嶂,有险峻陡峭的,也有光秃舒缓的。 树林很少,甚至连草也很少。 因此市里这片绿洲就尤为珍贵。 人们尽心地爱护这片绿地,也尽情地享受这片绿地。 人的生活与绿洲息息相关,人的性格也与这片绿洲密不可分。 绿洲培育了杜尚别人的个性----友善、谦和、尚礼、明理。 看塔吉克人见面打招呼是件有趣的事。 他们一般先不说什么,而是左手按胸,身体微微前倾,右手伸出去握对方的右手。 然后俩人用面颊往左往右各贴一下,或用额头相互轻轻一碰。 然后再开始寒暄。 妇女们见面则直接把脸往左右各贴一下。 这一过程显出非常亲密友好。 让人特别羡慕。 这种见面礼大概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 塔吉克人的友善最可以从乘公共汽车和中巴车上体现出来。 他们对外国人非常热情友好,但对本国人亦是如此,决不厚此薄彼。 在车上为老人让座就不必说了,青年人常给妇女让座,小孩给大人让座。 买车票叫别人传递钱时不用致谢,为别人传递时也不要指望别人向你致谢,大家好像达成了默契:这是应该的,人人为我,我为大家。 挂在嘴上的谢辞是多余的。 司机在路口或别的地方,看见有人要横穿马路时,会主动把车停下,用手掌示意行人先过去。 行人全部过完之后才重新起步行驶。 车子满员时遇到路人招收上车,司机会一手把握方向盘,另一只手轻轻一摊,表示抱歉。 车厢里总会磕磕碰碰,可你难于看到人们因为个人极限空间被侵扰而吹胡子瞪眼、大发雷霆,听不到脚被踩一下或被拐子撞了一下而发出的怒吼、谩骂,甚至打骂声。 一切都是静悄悄的,大家相互忍受,互相体谅,直到到达目的地。 你不得不叹服他们这种忍让精神,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们肃然起敬。 大多数塔吉克人的生活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 他们崇尚自由,蔑视时间对人心的刻蚀和约束,不是让我去适应时间,而是让时间随我所用,他们对待时间总是那么具有包容性。 不追求精确,只讲究个大概。 这对欧美日本和中国人来说是难于理喻的。 他们做事不慌不忙,迟到一下也能理解。 在等车或等人时,为迟迟不来而愁眉苦脸,焦躁不安,怒火中烧的样子你见不着。 最让人深感惊异的是,这里的人们好像从来不会为一点区区小事斤斤计较,出言不逊,甚至大动干戈。 杜尚别吵架骂街的景象好像与他们无缘。 人们说话总喜欢轻言细语。 在商店里,集市上,人们讨价还价,买卖互利,决不会为一两个索莫尼和迪拉姆面红耳赤,或心里难平。 别看这些人浓眉黑眼大胡子的有点吓人,可言行举止却相当文雅温柔。 从衣冠楚楚的绅士,到土里土气的农民,该怎么就怎么,做事干干脆脆,不罗嗦,不撒赖,不扯皮。 因为他们尚礼,明理,有涵养。 他们骨子里所浸透的宗教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们。 十年前的内战所造成的创伤也从反面深深地影响教育着他们。 在几乎什么东西都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人们对所谓的文明高雅、现代时尚趋之若鹜,不过却也逐渐忘却和丢失了一些原始质朴、纯真美好的东西。 从森林植被的破坏,到空气污浊, 水质恶劣,从经济的飞速递增,到战乱频繁,人性堕落,人类进步的代价是如此惨重。 可在世界的另一被人遗忘的角落,仍然有人安贫乐道,恪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崇尚自然,乐天知命,虽然与现代文明的反差较大,但他们在追求现达化的同时,依然我行我素,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民族的精神个性在生存发展。 那份纯净,那份质朴,以及那份宁静,还真让人羡慕和景仰。 编辑本段城市企业杜尚别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3。 其中大型工业企业包括:杜尚别棉纺织联合企业、钢筋混凝土构件厂、杜尚别机器制造厂、塔吉克水利工程设备联合企业、杜尚别专业自动化试验工厂杜尚别、杜尚别“帕米尔”电冰箱生产联合企业、杜尚别制砖生产联合企业、杜尚别挖掘机修造厂、汽车修理厂、杜尚别油漆涂料厂、杜尚别塑料制品及非标准型设备厂、杜尚别机械修理厂、杜尚别农业电气化试验厂、杜尚别蚕种设备厂、纺织机械厂、塔吉克斯坦黄金采选联合企业、塔科布萤石开采联合企业、杜尚别水泥生产联合企业、石棉水泥制品联合企业、“东方”动力设备修理厂、电力网中心企业等。 轻工企业杜尚别饮料和矿泉水厂、杜尚别卷烟厂、木材加工厂、卫生工程设备厂、制药厂、针织厂、织袜厂、制鞋厂、头巾厂、糖果点心厂、克鲁普斯卡娅丝绸联合企业、杜尚别印刷联合企业、粮食产品联合企业等。 有装机容量为21.8万千瓦的火电站。 医疗机构该市有24所医院、59个门诊部(其中11个专科门诊)、8个流行病防疫站。 大型宾馆:杜尚别宾馆、塔吉克宾馆、十月宾馆等。 编辑本段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共和国科学院(成立于1951年,有16个科研机构)。 非科学院系统的科研所有:塔吉克农科所(附设4个试验站)、果树葡萄和蔬菜研究所、土壤研究所、畜牧和兽医科研所、塔吉克养羊业科研所、流行病学和卫生学研究所、塔吉克水利技术和土壤改良研究所、科学技术和技术经济情报科研所、计划经济和数学方法研究所、塔吉克自动化系统研究所、建筑基础和地下建筑研究所、塔吉克农业经济和体制研究所、塔吉克马铃薯研究所等。 编辑本段城市高校高等院校塔吉克国立大学、国家医科大学、塔俄斯拉夫大学、农业大学、师范大学、理工大学、伊斯兰大学、工艺大学、外语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税务法律学院等。 文化设施7座剧院,其中有以艾尼(塔吉克作家、学者、社会活动家)的名字命名的芭蕾舞歌剧院(建于1939~1946年)、马雅科夫话剧院、拉胡提话剧院、11座电影院及音乐厅、马戏场等。 有5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7个游泳池。 编辑本段名胜古迹主要博物馆有:国家博物馆、地方史志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 民族学博物馆、地质博物馆、艾尼文学馆、图尔松扎德(塔吉克诗人、社会活动家)文学馆等。 名胜古迹:塔吉克地质博物馆、萨马尼纪念碑、鲁达基纪念碑、艾尼纪念碑、图尔松扎德纪念碑。 塔吉克地质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原为地质矿产部内部展室,后对公众开放。 博物馆内收藏各类矿石、宝石样品1.6万余件,但由于场地所限,只展出4500件,其中90%展品是塔本国出产的矿石,小部分是通过交换由其他国家提供的。 展馆面积320平方米,展出了地质学的不同学科的展品: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和古植物学。 博物馆既全面展示塔吉克的地质分布情况,又展示了矿产的分布情况,并展出了矿产和不同起源演化阶段的样品。 萨马尼纪念碑位于杜尚别市中心。 萨马尼德(又称萨曼)王朝(公元874-999 年),由纳斯尔阿马德创建,因其祖先为波斯贵族萨曼得名。 最初建都撒马尔罕,后为布哈拉(撒、布两市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萨马尼德王朝信奉伊斯兰教,10世纪上半叶国势最强,占据了包括今伊朗东部及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地区,后被喀刺汗王朝所灭。 鲁达基纪念碑位于杜尚别市东北角。 阿卜杜拉鲁达基(公元860-941年),出生于塔吉克品治肯特区,担任萨马尼德王朝首席宫廷诗人40余年,一生写过13万首两行诗。 其诗歌充满对劳动人民的爱,讴歌理性、善良,被认为是塔吉克-波斯文学的奠基人。 艾尼纪念碑位于杜尚别市东南角。 萨德理金艾尼(1878-1954年),塔吉克作家、诗人,塔吉克科学院第一任院长。 其长诗自由进行曲号召人民起来推翻沙米尔的残暴统治,为了光荣的十月吹响了人民为苏维埃政权而战的号角。 图尔松扎德纪念碑位于杜尚别市西部角。 米尔佐图尔松扎德(1911-1977 年),塔吉克诗人。 生前任塔吉克作协主席。 原苏联作协执委员会的秘书,曾获原苏联国家奖金;著名诗歌还有祖国的儿子、永恒之光、亚洲之声等。 编辑本段风土人情农村居民绝大多数以耕作为生,畜牧饲养业也以因定饲养为主,流动放牧很少。 由于受俄罗斯民族影响,塔吉克比传统的穆斯林邻国(伊朗和阿富汗等)较开放和自由一些,并不完全遵守伊斯兰教义的规定。 塔吉克有自己的宗教领袖(穆夫提),普通百姓经常去清真寺做礼拜。 婚、丧事及男孩子的割礼(5岁前做)都要请客聚会。 穿着塔吉克人传统的民族服装以棉衣和夹衣为主,没有分明的四季换装。 男子着肥大的白色衬衫、灯笼裤,外罩一件宽大长袍,腰束腰带或方巾,头戴绣花小帽或缠头巾,脚穿软质皮靴。 女子穿一种类似丝绸做成的灯笼裤,配长衬或外罩彩裙,头扎白纱巾或丝绸巾,或戴绣花小帽,饰有珠子、珊瑚项链、手镯、耳环等。 着民族服装者多为山区人。 编辑本段城市交通该市是铁路枢纽,航空枢纽,公路四通八达。 市内无轨电车单线长125.8公里。 交通方面有通往莫斯科、阿拉木图、比什凯克、阿会哈巴德、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莎迦、卡拉奇等城市的国际航班。 杜尚别市与莫斯科市(俄罗斯)、鲁萨卡市(赞比亚)、博尔德市(美国)、萨那市(阿拉伯也门)、克拉根福市(奥地利)、拉合尔市(巴基斯坦)等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编辑本段饮食习惯饮食塔吉克人饮食的内容和制作方法反映了他闪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民族特点。 牧区的饮食以奶制品、面食和为主。 农区以面食为主,奶和肉食为辅。 早餐一般为吃馕、喝奶茶,午餐吃面条,晚餐多以肉食为主。 最佳民族食物:抓饭、烤包子、焖肉、牛肉汤。 喜好砖茶、绿茶、红茶。 喝茶时一般搭配一些干果、甜食等。 塔吉克人进餐时注重传统的礼仪和习惯,坐次有上下之分,长辈和客人坐上座,其他人围坐一圈,中间铺饭单(类似桌布),因不用桌椅,铺在毡子或地毯上)。 端茶递饭按坐次先后,进餐时很少说笑。 如有远方贵客来临,家有羊者即宰羊招待。 宰羊待客时,主人将羊牵至客人面前请客人过目,客人表示满意,即行宰杀。 进餐时,主人首先向最尊贵的客人呈上羊头,客人割一块肉吃,再把羊头双手送还主人,主人又将一块夹羊尾巴油的羊肝请客人吃。 然后主人拿起割肉刀,刀柄向外,请一位客人分肉,此时客人往往互相推让,或同请主人分肉。 食毕,大家按伊斯兰教的传统,同时举起双手做都瓦(祈祷)。 待主人收拾残肴,取走饭单后,大家才能起身,否则,将被视为不尊重主人。 塔吉克人信仰伊斯兰教,肉食以羊、牛、骆驼为主,忌食猪、马、驴、狗、熊等动物,禽类食用鸡、鸭、鹅等,忌食乌鸦和猛禽,并忌食所有动物的血。 凡可食动物,宰杀时必须祈祷,未经宰而死的动物,一般成年男子不食其肉,但妇女和儿童可食。 塔吉克人不忌烟、酒,但禁忌酒后做违反教规的事。 居住过去居住在平原和山前地带以土坯和泥掺草筑墙的平顶房,现在多为砖瓦房。 为防地震,建筑物多为平房及多层楼房,高层建筑很少。 室内陈设仍保留传统的特点。 窗户及门上的帐幔、被罩、客厅铺的餐巾、包馕用的餐巾、枕巾、手巾等织物均绣有稀奇的花鸟和美丽的图案

京族的传统节日

京族

京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濒海而居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万尾、山心三岛,俗称“京族三岛”。 此外,桓望、潭吉、红坎、竹山等地,也有分布。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人,其中,东兴市约有1.2万人,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有同源异流的关系。

地理条件方面,京族南部濒临北部湾,西隔北仑河与越南相望,北与钦州相接,是我国南疆一个边防之地。 “京族三岛”是由海水冲击而成的沙岛,过去“三岛”与大陆隔海相望,退潮时可徒步往来,20世纪60年代,人们围海造田,致使三岛可以与大陆相连。 气候条件方面,由于地处亚热带,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21.5。 23.3℃,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 由于濒临海边,渔业比较发达,北部湾是我国著名的优良渔场之一,盛产鱼、虾、蟹、贝等各种海产品,700多种鱼类中,经济价值较高、产量丰富的有200多种。 农业是仅次于渔业的一个生产部门,一般渔民都兼营农业。 北部湾海水含盐度达31%以上,适宜制盐业的发展。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现暂归汉藏语系,语族未定。 15世纪时,越南曾采用汉字的构字方法,并以汉字表音表义创造了一种土俗文字,称“字喃”,一些京族人也学会了此种文字,在歌本、经书、族谱和乡约的抄写中杂用。 但由于“字喃”结构复杂,笔画繁多,未能得到推广。 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交往,绝大部分京族人都通用汉语文。 宗教方面,京族人大多信道教、佛教,少数信天主教。

族源方面,中国境内的京族是明代时期从越南涂山迁人中国广西的,其主体是越南的主体民族,过去被称为越族,因此京族人又被称为“越南人”或“安南人”,苗族、瑶族称他们为“交趾人”。 清朝年间河尾村京族订立的乡规民约中,曾明确提到他们是越南后黎王朝洪顺三年,即中国明朝武宗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迁入的,距今已有四百余年。 此外,据京族人口较多的刘、阮二姓族人追述,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越南吉婆,后迁至越南涂山沿海,以打鱼为生。 有一次,他们在北部湾追捕鱼群时来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的巫头小岛,见这里有较好的渔场,又无人居住,便定居下来,至今约有16~17代人,若以每代人25年计算,至少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与乡规民约中所记相符。

关于京族的族源历来颇有争议。 从语言方面,有人认为京语中有高棉语的成分(按:京语由于受汉语的影响较大,所以在京语中汉语借词占其词汇的一半以上;另外,京族语言中还含有孟高棉语、印度尼西亚语的因素,所以语言学界对京语的归属仍有争议,至今系属未定),因而认为京族属孟高棉民族中的一部分。 还有人认为:“京族族源不是直接源于百越民族,而是以澳大利亚—尼格罗人血缘为主的新民族。 ”而最普遍的看法则认为京族是直接由百越支系发展而来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越人”条记载:“亦称‘越南人’、‘京人’……系古代骆越人的后裔,先只住在越南北部,后逐渐南移,至19世纪始达南端。 ”

京族的主体主要是古代的交趾人。 《文献通考》对交趾在历史上的沿革作了记载:“交趾,本汉初南越之地,汉武帝平南越,分其地为澹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日南、九真,凡九郡,置交州刺史以领之。 后汉置交州,晋宋齐因之,又为交趾,陈亦因之。 隋平陈废郡,置州,场帝初废州置郡,唐武德中改交州总管府,至德中改安南都护府,朱梁正明中,土豪曲承美专有其地。 ”朱梁以后交趾出现了独立的国家政权,为京族的产生创造了客观外在条件。 11世纪,京族开始形成,其组成部分有:以骆越一僚为主体发展而来的部分;占婆国的占人,部分孟高棉人及少部分汉族。 因此京族应该是以骆越为主体并在漫长的时间内吸收了占人、孟高棉人及一部分汉人等周围不同的民族成分,重新组合成的民族。 1958年5月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的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同时也保留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如“哈节”。 和汉族不一样的是,以前的京族人一般不在清明扫墓,而是在春节前。 随着京族与外部联系日益密切,对汉文化的了解和接受迅速增多,一些外出工作的京族人把汉族的节日习俗带到家乡,一部分京族人把春节前扫墓的习俗改成了清明节扫墓。

京族春节

春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 除夕时,家家户户都把过年的菜肴煮好,过节期间不再做饭做菜。 京族人认为,凡过节都要祭祖。 除夕下午,全村人都集中到哈亭供奉茶水祭拜祖先,因为哈亭内立有各姓祖先的牌位,各自回家后再拜自家的祖先。 京族人在正月的初一和十五,忌讳别人进门借火,借盐,如果借了则意味被借人家里的钱财会被别人扯去。 初一清晨,大家纷纷拿香烛跑到井边祭祀并“买新水”。 初二开始可外出走亲访友和拜年。 十五日为“过小年”,这天要准备鸡、肉、鱼三牲再次祭拜祖先,十五日一过,春节便告结束。

京族唱哈节

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节日,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防城各族自治县的京族,过去主要从事近海捕捞,以渔业、晒盐业、农业为生。 在他们的村寨中建有哈亭,供奉传说中曾鼓动群众反抗压迫的歌仙和“镇海大王”及各姓祖先的神位。 每年定期在这里过传统的“哈节”,又叫“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唱哈,京语为“唱歌”之意。 当地各岛的节期时间不一,万尾岛,巫头岛在农历六月初十,山心岛在农历八月初十,而红坎村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但节日活动基本相同。

哈节的主要内容是祭神、祭祖、乡饮、唱歌。 相传,早在七八百年前,因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京族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后来有一位姑娘以传歌为名来到岛上,鼓动人民起来造反,争取自由。 因为姑娘有一副动人的好嗓子,后来京族人为纪念她便建造了专门的“哈亭”供奉她的神位,并在哈亭中定期举行歌节,一直沿续至今。 哈亭是京族聚会的场所,兼有神庙、祖祠、乡饮堂、歌堂的功能。 节前,大家都抓紧完成农活及家务,大力美化环境,将“哈亭”装饰一新,迎接节日来临。 哈亭正堂内供奉有镇海大王像和本地各姓祖先灵位,两侧有三级台阶,供人们坐着听唱歌。 节日前一天,要举行迎神入哈亭的仪式,并举行撵象活动,没有大象只好以猪代象,绕哈亭三圈,然后将猪杀掉,用其八斤肉敬祭神灵。 过去,祭神前还要进行斗牛,不论胜负,一律杀死吃掉。 祈神祭祀在一派庄严气氛中进行,主祭人要念祭词,以祈求神灵祖先保佑后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祭祀完后,一边欢宴一边唱哈。 “唱哈”是节日最隆重的活动,固定在“哈亭”举行。 哈亭正堂两旁筑有台阶,过去由成年男子依年龄长幼,辈分大小及捐钱多少分高、中、低和白丁、夫力五个不同等级。 按等级高低在台阶上下就座,一边欢宴,一边听哈妹唱,而妇女不能人席。 现在已有变化,不再有等级的划分。 唱哈一般有三人出场表演,一男歌手称为“哈哥”专门负责操琴伴奏,两位女歌手俗称“哈妹”,轮流演唱。 主唱哈妹在亭中间,手拿两块竹片,边唱边敲击,伴唱哈妹坐在旁边地上,配合节奏敲击竹梆,主唱累了,伴唱者替换,哈哥持琴根据曲调伴和,歌声清亮柔和。 歌唱内容大多为京族民间故事如《琴仙》、《十三哥卖鬼》、《京汉结义歌》、哲理歌、情歌等。 哈节是祭神、娱神的节日,更是娱人的节日,如今这一节日基本取消了迷信色彩,主要为娱乐活动。 哈节还是青年们交友的节日,夜幕降临后,他们踏着月光来到海边以民族特有的“踢沙”和“摘木叶”等形式试探爱情和回报爱意,然后,情歌伴着他们度过快乐时光。 哈节期间还进行斗牛活动。 节日活动持续三天,送神为最后的仪式。 哈节还是民族团结的节日,各家各户盛情款待慕名前来的兄弟民族的朋友,使哈节洋溢着团结的气氛,成为我国京族一年之中最重大的传统节日。

京族海神祭

广西壮族自治区京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为五天。

届时,当地京族举行隆重的做“年晚福”仪式,焚香设供,行祭祀之礼,祈求海神保佑来年出海捕鱼平安,满载而归。

京族居住在广西东南的北部湾地区,以渔业为主。 过去,由于捕鱼工具简陋,作业方法落后,缺乏科学知识,海洋上天气又风云变幻,他们便把生产上的成败寄托在神灵是否庇护上。 所信奉的神抵大多与海洋有关,如“海龙王”、“镇海大王”、“海公”、“海婆”等,关于“镇海大王”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很久以前,在白龙尾一个大石洞里,有一条很大的蜈蚣精,所有船只经过这里,必须献一个人给蜈蚣精吃,否则,蜈蚣精就出来兴风作浪,长期以来,娱蚁精成了这一带的大祸害,不知吞食了多少渔民,击翻了多少船只,以致渔民们都不敢出海了,因为出海打鱼一定要经过白龙尾,但是渔民们不出海打鱼又无法生活,所以这一带人民的共同愿望就是铲除这害人的蜈蚣精。

有一天,一只渔船停泊在白龙尾附近的海边,渔民们都为即将通过白龙尾而发愁。 这时,一位老翁抱着一个大铁瓜走过来要求搭船,他态度镇静从容,大家见这位老人不怕灾祸,也就壮着胆子开船了。

当船驶进白龙尾时,渔民们帮着老人架柴烧火,开始将大铁瓜烧热,在刚烧到铁瓜通红时,蜈蚣精张着大口出来了,老人立即把烧红的铁瓜投入蜈蚣精的口中,蜈蚣精就被烫死了。

长期祸害渔民的蜈蚣精死了,渔民们可以平安地在海上捕鱼了,每次渔船驶过白龙尾时,人们都怀念着这位勇敢的老人,传说他就是专门保护渔民的镇海大王。

以后渔民出海打鱼都要祭奠他,如果遇到与渔业相关的事,也要祭祀,如在未下水前和捕鱼季节的始末,新渔网织成或新船造好,需要准备祭品往海边祭神,如果海产欠收,也需到海边拜祭。 这些活动一般都不请“师傅”(京族群众对执行法事的道士的称呼)作法,只是各家各自拜祭即可。 如果某家渔业失败,必定是有野神作怪,这时,须请“师傅”来作法。 届时“师傅”手持一根通红的火把,口含一口生油,一边作法,一边喷洒生油,俗称“过油锅”,这便能驱除野神,使渔业得丰收,保佑人畜平安。 有的地方在“唱哈节”的前一天,将“镇海大王”接人哈亭供起来;有的地方京族人则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到二十八日,举行隆重的做“年晚福”,这些都是向海神祈求,保佑海上平安,渔业丰收。

京族祈福日和还福日

雷州半岛的雷州文化

雷州半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自西汉以来,历代大多在这里设郡置县,一直是雷州半岛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航运的中心,因而被称为“天南重地”。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雷州半岛位居祖国大陆紧南端边陲,优秀的中原文化广泛吸收融会了古老的南越、俚僚和流入文化,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文化。 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字号”风物,凸现雷州文化特有风采。 它是天南重地区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雷州文化与广府、潮州、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我国众多的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雷州文化源远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 历代英才汇集推动了多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汇地,拥有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俚僚文化、流寓和名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歌、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换鼓、雷州陶瓷、醒狮。 “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 据史书记载,仅唐宋两代,被贬谪到雷州半岛或在雷州半岛留下足迹的名人就有22人,包括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名臣贤相和文豪。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在雷州半岛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唐宋之前,居住在雷州半岛的主要是百越族,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俚僚文化。 先贤们逗留雷州半岛期间,开办书院,倡导教化,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思想及生产技术,并写下了无数诗词文赋。 他们为官做人的浩然正气,也给当地带来了清新的风气。 及至清代,雷州涌现了以陈瑸、陈昌齐、陈乔森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地人才。 如今,雷州已成为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历史名城。 史家公认,唐宋以前,雷州半岛还是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为古越国人,他们鸿蒙未开,文化生态主要是落后的俚僚文化。 唐宋以降,雷州半岛却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士被贬谪到此。 正是他们,从庙堂之高跌落到江海之远后,沉潜意念,奋发精神,关心民瘼,用成熟先进的中原文明,用清廉刚直的浩然正气,行教化,兴水利,勤政不息,笔耕不辍,几百年薪火相传,才使这片洪荒之地,成了钟灵毓秀的沃土——蔚蓝色的海洋与南下的“北风”混合碰撞,春风化雨,冲刷浇灌着红土地,洗却蒙昧,不但最终孕育出了以清朝“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本地人才,而且至今仍显示着迷人的魅力,滋养着后人。 “十贤祠”里供奉着的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十贤雕像以及西湖的“苏堤”碑:“贵生书院”里依然闪烁着睿智目光的汤显祖塑像以及门口的“梦泉”井;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李纲墨宝和“苏二村”的故事;雷州人念兹在兹的“寇竹渡”……这些,无不记载着先贤的足迹。 他们,或谪居一二年不等,或来去匆匆,“缥缈孤鸿影”;但“雪泥鸿爪”,“惊鸿一瞥”,都为这片乾涸的红土地洒下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寇准初来,发现当地人操着一口佶屈聱牙的古越方言,不利沟通,便不顾从宰相到司户参军的巨大落差,教育本地人学习当时的“普通话”中州音;还兴修水利,传授农业技术;解说天文地理,力避邪说;修建真武堂,教书育人。 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 苏轼南贬途经雷州,留下许多文书墨宝,其文风气节对当地影响至深。 苏辙在雷州读书著述,留下不少佳作。 “二苏”的流风遗韵,那种“大海浩瀚”的气度,常为时人念颂,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 汤显祖被贬徐闻,发现这里民风剽悍,轻生好斗,便创办贵生书院,教化百姓珍惜生命。 他更大胆拷问:“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 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这种拷问,已经不同于屈原的《天问》,那是一个没落王朝的孤臣孽子对效忠于帝王而不得见的委屈的发问;而汤显祖之问,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更具备人文主义色彩。 先贤后学,一脉相承,文明之光辉耀千秋,偏远之地钟灵毓秀,从此,这里举人、进士辈出,并孕育出了以清代雷州“陈氏三杰”为代表的大批人才。 其中,有以清廉能干着称的政治家陈瑸,有学问渊博、刚直不阿的官员陈昌齐,有将书、画、诗、印融于一体的“岭南才子”陈乔森…… 雷州方言,即民间通俗称呼的雷州话,乃属闽语系一支,海内外雷人同胞的共同母语,主要分布于国内的广东省西南部 、广西东南部 、海南北部以及海外的东南亚、欧美华人华侨聚集地区。 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 ,是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使用语言,为中国大陆最南端方言,同时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话得名于古雷州,主要分布于今整个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因历史上这一区域属于古雷州府之辖地,所以称为雷州话。 今湛江市属的雷州市、遂溪县、徐闻县、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廉江市南部、吴川市东部和电白县及粤西、桂东南、琼北等县(市)、区乡镇通行雷州话,国内人口覆盖800多万,海外人口约150万。 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方言的代表,是正音。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至民国初,数千年里一直是县、州、郡、道、军、路、府治之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词典》《雷州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民系,也称雷州人,为广东四大族群之一。 雷州民系是指历代从中原地区途经福建地区(大多数古蒲田中转)而后迁居于雷州半岛及半岛周边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据有关史料记载,最早迁居于雷州半岛的蒲田先民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1年)。 雷州民系以雷州话为母语,现聚居于海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常住雷州半岛本土人口600万多,常住国内其他地区人口约200万,迁居海外人口约150万。 雷州民系有自己独特且历史悠久的雷州文化,是闽南民系代表的一支。 雷州民系与潮汕民系、泉漳民系、闽台民系、海南民系颇有渊源,不过长期下来,雷州民系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早已发展出和古闽南文化不同的雷州文化。 雷州民系刚毅果敢,求真务实,淳朴重义,形成了较强的团结性。 悬艾虎《荆楚岁时记》关于“艾虎”所记:“五月五日,以艾为虎形,或剪为小虎,粘以艾叶,内人争相戴之。 ”“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是在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上艾叶,当地妇女及儿童则将其扎发辫上。 五月初一早上,农村群众大多在居家门楣两边插上艾叶(招百福),或贴上印有小虎的黄纸条来“辟邪”。 在雷州半岛各城镇,从初一开始大街小巷卖艾枝、草药,市民纷纷购来插门及煮水洗澡。 按照传统习俗的说法,艾草插在门上以招福驱邪,用艾药水洗澡能将邪气及皮肤病冲走。 这些小贩的艾草是从附近的山上采来,用别的草叶将几枝扎成整齐的一捆捆来卖,五角或一块钱一捆,艾草散发着特殊的芳香,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羽状深裂,表面是绿色,叶被密生白色毛,茎叶均有特殊香气。 中国古代以艾草为药,针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于穴道上,进行烧灼治病。 古人也因此认为艾草可以招福驱邪,中国古书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古时认为端午节之后天气开始炎热,蚊虫滋生,易发传染病,因而在这一天以所谓“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等5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害。 丧事旧俗建国以来,国家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 但在过去,半岛人遵循先人“入土为安”古训,对丧葬丝毫不敢马虎。 其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和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 其中许多特色旧俗已不复见。 治丧 民间认为,凡享年50岁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寿终,称“喜丧”(亦即白喜事)。 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备。 一确定亲人去世,孝属们便会爆发性地恸哭起来(人未死时忌哭)。 此时,要在逝者脚下供一碗“下脚饭”(亦称倒头饭);用碟盏盛香油点燃作长明灯(又称引路灯);用碗盛米装上香。 香火、灯火日夜不断。 而丧属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着手办理丧事。 其所在宗族或社团成员会集资为亡者捐一口棺木。 村中亲房族人或街坊邻里便开始义务帮忙打理杂务。 报丧 亲人去世后,丧主要尽快给亲戚朋友报丧,但其事务众多,千头万绪,无从分身,往往派其亲族协助奔走发出讣告。 报丧人到对方家不能进门。 对出来迎接的,无论长幼皆须向对方叩首,再告知对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时出殡等。 入殓 分大小二殓。 小殓主要是给死者沐浴、穿寿衣。 一般在死者咽气不久进行,因为时间长了,遗体僵直不好穿戴。 寿衣的件数有严格的规定,男为双数,女为单数。 若是女性逝者,家人会给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镯等,称之为“压殓”,日后捡骨重葬时取出给后辈妇女佩戴。 还会把珠玉贝米之类放进死者口中,称之为“饭含”或“含殓”。 大殓即入棺。 盖棺打钉时,土佬会问是否还有人未瞻仰遗容。 这是防止有丧属来迟,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而出现闹丧的情况。 守灵 从死者去世到出殡之前,孝属要日夜轮流守灵,主要是防止猫、狗等动物的闯入,也表示尽孝。 丧服 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 而斩衰是最重的丧服,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嫁女、儿媳。 其用最粗的生麻制成,不缝边,简陋粗恶,用来表示哀痛之深。 吊唁 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 与死者关系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有许多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噩耗后,首先要哭悼,再问明死因,然后不顾一切上路奔丧。 临到家时,要望乡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 而在廉江,则流行一种叫哭奶(不管哭诉对象是谁统称哭奶)的口头文学,其内容大致是追述逝者过去的苦境和对死者的怀念。 如女儿哭丧母:母亲养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无食无着,奶呀;艰难度日,奶呀!捱到今日,奶呀;儿女成群,奶呀!怎知你去,奶呀;无留半句,奶呀!丢下女儿,奶呀;(我)肝肠寸断,奶呀!哀声痛切凄婉,听者莫不落泪。 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 守灵的孝属还礼后,吊唁者到灵堂正式举哀哭悼。 经礼宾人员劝慰,即到帐房交礼。 其中多为六尺长的白、黑、灰、蓝布。 届时用粉笔书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样,即为挽帐,在出殡时举出。 出殡 又称出山。 不同的地方出殡时间不同。 一些地方在巳时(上午10—11点),一些则在酉时(下午4—5点)。 出殡时,先由道士收煞,门楣贴上“煞符”。 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词,用剑腹连拍棺材头三下,此即出殡命令。 十六个杠夫应声齐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灵幡作为前导,驾灵而行。 隔数分钟,杠夫们便齐喝一声,意是警告路人回避。 灵柩出村后,一般在村头或村地堂等开旷地带举祭。 开祭时,按亲疏远近关系先后进行拜祭。 司礼者有大唱先生(负责喊唱并指挥祭丧仪式全过程)、引礼先生(带领参祭者跪拜)、司尊习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点祭品逐一点献)、读文先生(读祭文)。 之后孝属向先人作永别礼。 下葬 棺木抵达墓地,再次整理墓坑。 先平整坑底,抹去脚印,将纸帛点燃投入,意为温暖墓室,不让先人感到寒冷。 接着,棺木缓缓下放,经阴阳先生用罗盘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带头铲土掩埋成堆。 掩土时,人影忌投入墓坑内。 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绕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边。 回家时从另一条小路返回(忌从来路返回、忌半路回头张望)。 端午奇俗端午节是民间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因五月初五时逢仲夏第一个午日,故名“端午”,此外还有“五月节”、“端阳”、“重五”等不同称呼。 端午节除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为人们所熟知外,雷州半岛旧时还流行放纸鸢、佩香袋、饮菖蒲酒、流疡等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南北朝的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后来,善良的人民群众担心粽子投入水中“为蛟龙所窃”,于是人们又改用楝叶包裹,以彩丝缠之。 据说此二物皆为蛟龙所惮。 楝叶是中药,用以包粽子具有预防疾病的功能。 早期民间包粽子(包中)用黍米,故“角黍”又有“五月粽子”之称。 旧时,雷州人多习惯摘取橹罟叶去刺,代替粽叶编织成鸭母、笔架、锅盖、橄榄、枕头之形粽子(俗称“饺仑”),取料粟米或糯米等制成(雷州市一带粽子较大,称为大粽。 而东海粽更大更长,称为脚筒粽)。 按海康县志注释“橹罟”一词说:“橹罟多生于田塍篱落间,随处有之,唯生于沙土者高仅一二尺,不能成木,赤土高有丈余,然亦废材……”《雷州府志》载:五月朔旦,悬艾于门,制雄黄以佩。 童子放纸鸢。 是日竞渡,以竿悬银牌于船上,胜者得之,曰“夺标”。 “端午日”,设酒肴祀家神及祖先。 为角黍相馈。 浴于溪,曰“流疡”。 旧时雷州人用粽子及五花腩猪肉等拜祭祖先后,一家人聚餐度过节日。 到五月初五,头插艾叶的乡间女子手拿“饺仑”,结队走到溪河去,把“饺仑”放在水面漂浮一阵。 这是致祭投水的屈原。 在过去,还有人指使儿童手持一二只于溪河作水浴,去艾于水,叫做“流疡”。 原来雷地湿热,发而为疮,婴孩多生于头部。 这一天就溪河水边浴边歌:“流疮流脓,流去东海寻别童!”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 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 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 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 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 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 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 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的民间器乐曲。 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半岛湛江地区。 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 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 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 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湛江湖光岩风景名胜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距市区霞山区约15公里,是雷州半岛上山清水秀,风景奇特的游览胜地,也是全国著名的火山口旅游区。 经联合国地质勘探专家组鉴定,湖光岩是距今16至14万年间经多次平地火山爆炸深陷而形成的玛珥湖。 湖面积2.3平方公里,湖深446米,其中火山泥沉积物400多米,水深20余米。 湖和火山泥含有60多种微量元素,是世界罕见的“天然年鉴”和“自然博物馆”。 世界上仅有两个玛珥湖,湖光岩最早时称净湖或镜湖。 宋建炎三年(1129年),丞相李纲被贬海南,途经广东雷州,受湖光岩楞严寺当时的长老释琮之邀(两人既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师同窗)到雷州府遂溪县的湖光岩一游。 与僧月下对饮,世道世情。 入夜,月色晴好,月光洒满湖,湖光映壁,光彩动人,李纲情不自禁即席挥写“湖光岩”,后刻于白云岩上。 “白云禅庵”一直香火不断,到了清代才更名“楞严寺”, “楞严”取自《楞严经》,迄今不变。 董必武同志曾用十个字对它作了概括:“四山环一湖,湖水明如镜”。 湖光岩的精粹是一汪兰湛湛的、纯净得有如山泉的湖水。 湖光岩的玛珥湖比德国的玛珥湖大,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玛珥湖,且保存得非常自然,完整。 湖中没有蚂蝗,没有青蛙和蛇,却有大量的鱼虾,甚至有巨大的神龟龙鱼出没。 长年累月不管落叶尘埃如何侵染湖面,5个小时后湖水自有神奇的自我净化功能,把杂物消得无影无踪,湖水清澈,明净如镜,湖光岩其美丽的不解之谜一直是大自然中的谜团,吸引着中外科学家考察探研。 2004年10月,世界上最为典型的两个玛珥湖----湖光岩玛珥湖与德国艾菲尔地区玛珥湖签署了“中德姐妹玛珥湖合作协议书”,结拜为“姐妹湖”。 湖光岩大小共有50多处千姿百态,风景优美的景点,被誉为“天然氧吧”。 它也是国家划水训练基地,曾举办过2004年世界滑水锦标赛。 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广东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湛江市区三公里处,总面积多亩(1511公顷),绿化覆盖率98%,是湛江市最大的绿色保护屏障,被誉为湛江“市肺”,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景点),被授予“优秀旅游景点”称号。 其以灵秀的自然景观令人神往。 环山依水,湖光山色,大小不一的山岭连绵起伏,山沟峡谷形态各异,林木茂盛,云蒸霞蔚,鸟语花香,是一个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和运动娱乐于一体的生态郊野公园。 三岭山的古称叫牛姆岭,传说因山中安葬着一头舍己救人的母牛而得名,牛姆坟的残迹现今还依稀可见。 森林公园植物十分丰富,有乔木318种、灌木536种、植被270种。 其中属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六种;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共有脊椎动物4纲18目35科89种,其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9种。 广东雷州市城区西南方向不到3公里的雷祖祠,香烟缭绕,游客络绎不绝。 这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雷州最古老文化遗存,也成为当地众多海外游子返乡探亲之余游览的好去处。 雷祖祠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始建唐贞观十六年(642年),迄今已1371年历史,经历代屡次修拓,成为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1996年,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祖祠为雷阳八景之一,自唐宋以来,名人学士拜谒如流,留下了不少诗文。 寇准的《留题英灵陈司马宅》,他还能倒背如流:“公余策马到英灵,幸有官僚伴使星。 人物熙熙风景盛,好将佳会入丹青。 ”雷祖祠内文物十分丰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匾额、古井、雷鼓、雷车、千年神龟,以及宋、元、明、清碑刻30多通,是研究雷州历史文化和民俗的重要实物和资料。 在雷祖祠,就能弄清雷州文化的脉络。 “十贤祠”位于广东雷州西湖北侧,始建于宋咸淳十年(1274年),是为纪念宋代丞相寇准、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字秦观、枢密王岩叟、正言任伯雨、丞相李纲、赵鼎以及参政李光、编修胡诠等十大名相贤臣修建的。 他们人品高尚,正气凛然,学识渊博,政绩卓越。 祠内还留有文天祥写的《雷州十贤堂记》,命名为“十贤”,就是为了表达如文天祥所说的雷州人民“敬贤如师、疾恶如仇”的心志。 据祠内展品记载,寇准在雷州呆的时间较长,约有18个月,且在雷州辞世。 他为人刚直足智、为官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 他在雷州的职位虽然只是低级官员,但依然勤政爱民,“寇公祠”内几幅图画记载了他在雷州的业绩:修建真武堂,教书传艺,使乡民的子孙也能读书;讲授天文地理,破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音,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 据说寇准辞世后,寇夫人得朝廷恩准,扶灵柩回洛阳下殓。 离去当天,雷州百姓倾城出动护送灵柩。 灵车队伍到一渡口时,风雨大作,乡民怕水浸了灵柩,纷纷以手中所执竹杖插地护柩。 次日,却见这些竹杖已生根发芽,蔚然成林,渡口遂称“寇竹渡”。 李纲被贬路过雷州,寓居天宁寺,作诗20多首,表达了深沉的爱国心;他的一身正气,更为当地人敬仰……“十贤”虽已作古,但他们留下的墨香正气却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之后更加浓郁,塑造了雷州人“疾恶如仇,敬贤如师”的品格。 三元塔三元即状元、会元、解元、源于人[1]们盼人才,祈求状元、榜眼、探花三元及第的良好愿望,登塔寓意状元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风景秀丽的白沙山上。 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原为州人祈求在各级科举考试上头名,榜中“三元”得名。 塔平面八角、高53米。 为外九层内分十七层的阁式砖室塔, 腔壁厚3米,壁庵几何图形均称美观。 穿壁绕平座结构。 基础用红砂岩和花岗岩建造。 檐梁、角柱、门帮颜色红白相间。 须弥座各面刻有浮雕图案,转角处均雕饰神态各异的托塔力士。 塔表批荡用料和工艺十分讲究,传说批荡塔身的时候,工匠按照“许新不许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不是一般的土朱灰浆,而是名贵的银朱灰浆,因此,虽经历了400年的风雨雷电袭击,但至今仍鲜艳如昔,有“只新不旧”之美誉。 贵生书院坐落在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城,始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 书院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中堂、亭阁、后厅四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东西学斋各一座6间,分别为“博学”、“审问”、“慎思”等12间学斋。 1 985年,广东省文管会和徐闻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并加筑院内石道;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时,汤显祖被贬徐闻,任添注典史,只相当于主管户籍的派出所副所长。 看到徐闻没有学校,读书人少;特别是看到当地人“轻生,不知礼仪”,不禁发出了“天地之性人为贵”、“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也”的呼声;并拿出自己微薄的薪俸,与知县熊敏一起创办了“贵生书院”,招收学生读书,传播中原的先进文化、思想。 此后,当地中举的读书人逐渐增多,尊师重教也蔚成风气。 特别是他的“贵生”说,因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 当地官员说,其时欧洲文艺复兴如火如荼,中国也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汤显祖萌生人文主义思想也正当其时。 书院门前大树参天,枝叶茂密;院中花草凝翠,屋宇生辉。 当地人说,汤显祖倡导教育,这象征着他的思想开枝散叶,一直影响着后人。 大门右手的那口梦泉井,是汤显祖刚来徐闻时,焦渴难耐,畅饮过的井水。 传说,是夜他文思泉涌,创作出了《牡丹亭记》;从这里回到中原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了另外3部作品,合称“临川四梦”。 海康港是个著名的老渔港,港池水深浪静,位于雷州市西南38公里处,隶属北和镇。 镇南的康港墟,墟址就是古代雷州府海康县北和治所所在地,海康港因此而得名,成港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 海湾港池长1400米,最宽处有1900米,最窄400米,水域面积403平方公里,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处达9米,港内可泊避风渔船100余艘,附近海域盛产白蝶贝,港内有珍珠养殖场。 海康港是雷州半岛北部湾西岸的一颗明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走进海康港,就如同阅读一部发黄的线装书,观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海康港历史曾是海康县北和治所所在地。 由于地处北部湾出口,水陆交通十分方便,经济非常繁荣。 但同时也极易受到当时猖獗的海盗的侵扰,后朝廷被迫将县城迁往现雷州城。 从此,海康港便逐步成为人们遗忘的角落。 作为唯一的遗址县城入城墙,还有入城大门,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还保留着。 可惜到八十年代中期,缺乏保护意识的村民逐渐将城墙拆除,这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 隋朝(581-618年)时,原海康县的北和治所就建在这里,上世纪70年代后遂改称海康港。 眼下,离古港口不到一百米的港口南岸,有一堵古墙,就是当年海康县北和治所的古城墙遗址。 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掉,墙体全由青石砌成。 站在古城墙前面,用手抚摸着这一块块清晰可辨的古石陈瓦,那一块块青石纹理,那一点点凹凸不平,那一片片长满苔藓的历史“印章”,好像看出了民间传说中的海盗“乌石二”,看到了从远方无边无际的大海,乘风破浪归来的一艘艘渔船,看到了早出晚归的一代代海康港渔人形象…… 当地风情转眼已到了21世纪,外面的世界无论如何的喧嚣,如何的现代化,好像都影响不了康港这位老者的宁静。 你看,只有几百米宽的海康港码头南北两岸,至今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摆渡。 北岸是企水镇,南岸是北和镇,泾渭分明。 两地群众的相互往来,最便捷的就是坐渡船。 并不繁忙的两岸,却有着两个简易码头。 说它简易,是因为两个码头,就只有两条非常简陋的摆渡船,来也它往也它。 装载呢,就只限人和摩托车单车。 收费也不贵,听渔民说,坐船来去,一次就那么三五块钱。 来到码头,只见港池里停泊着一艘艘渔船。 海康港有大小渔船一百多艘,停泊的多是本地渔民的船,船上旗帜猎猎。 不远处,一排排养鱼的网箱浮在海湾之中。 一群群海鸥鹤鸟飞来飞去,引来一阵阵惊呼。 这里是天然的避风渔港,港口离北部湾海面只有几公里。 海康港鼎盛时期,海南临高、廉江安铺、遂溪江洪等地的渔船经常到此停泊交易。 高峰期,每天停泊的渔船多达200多艘,海产渔货交易达一千多吨。

标签: 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村庄 歌海村 至今保留着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