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波航向北海:一场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之旅

admin 北海旅游攻略 4

宁波,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港口城市,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从宁波航向北海,穿越时间与空间,开启一场令人着迷的文化之旅。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早在汉代就已成为重要的商贸港口。历史上,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和印度的商船汇聚于此,进行贸易往来。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收藏了大量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料。

佛教文化与慈溪朝圣

佛教在宁波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城市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慈溪的阿育王寺是中国唯一供奉阿育王舍利的寺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来自全国北海,穿越千年历史,感受不同文化魅力,领略时代变迁。这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文化之旅,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


关于百幕大三角之迷的一些情况?

百慕大之谜 这是一片著名的陷阱水域:大西洋中的百慕大海区。 多年以来,许多临经此地的飞机船只,往往有去无回,生死不明,使这片开阔的每边长2000公里的三角形海域,蒙上了难以揭开的神秘面纱;至今仍有好些科学家在这里冒着风险寻究奥秘。 百幕大海区北部是百慕大群岛,东南部是波多黎各岛,西南部是佛罗里达半岛和古巴岛。 据记载,在这片陷阱水域,自20世纪以来已有上百架飞机和两百余艘船舰失事或失踪,下落不明的失踪者已达数千人。 从地理环境来看,百慕大海区确有其特殊性。 这里有势力强大的暖流经过,并多飓风、龙卷风;海底地貌复杂,大陆架狭窄,海沟幽深,地处火山与地震的活跃地带。 但这些并不足以提示百慕大水域的多事原因。 几十年间反复的调查表明,不少船只飞机都是无端消失在这个魔三角海区的,且未留下任何可寻痕迹。 现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1945年12月5日,美国海军5架复仇者式海上鱼雷轰炸机,在返航途中竟一同消失在百慕大海区上空。 飞机失足前向地面指挥塔传送了令人费解的谈话: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我们好象迷失了方向。 ……就连大海也变了样子……旋转发疯的罗盘……进入的白水。 我们完全迷失了方向……飞机失足后,美国最高军事当局动员了空前规模的舰船和飞机,对包括百慕大水域在内的近200万平方公里的海陆范围进行了严密搜索,然而连一点残片和油滴都未找到。 分外怪异的是,就在5架轰炸机已在百慕大海区失足后的数小时内,仍有一个设在迈阿密的美国海军航空基地收到了来自失足飞机晨的微弱信号。 这些莫名其妙地失踪的船舰和飞机究竟到哪里却了呢?难道百慕大水域真的会存在什么特殊 时空域结构么?一系列事实的出现,加深了研究者们的猜测。 这使得百慕大三角海域益显神秘。 1968年,美国航空公司一架大型客机在突起百慕大海区时,竟在地面荧光屏上失去图像达10分钟之久,尔后它却安然无恙地降落在迈阿密的机场上;抵达时间并大大地提前了。 机组人员虽未遭遇任何稀奇事件,但飞机上所有钟表都比陆上慢了10分钟。 显然,根据相对论,只有飞机加速到接近光速,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发生。 1977年2月,一架水上飞机载了5名乘员进入百慕大水域进行现场考察,当考察人员在机舱内进晚餐时,突然发现刀叉变弯,机上钥匙变形,罗盘上指针偏离了几十度,录音磁带中出同了噪声。 面对此情此景,考察人员唯有疑窦丛生。 1983年有位女婴出生在沿百慕大海区一条由巴哈马群岛驶往迈阿密的邮轮上。 十几个月后,女竟出现怪异容貌,而且显示出用目光移物件的超常能力。 数年来,她一直在接受联邦德国心理学家比尔博士的研究。 1983年9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45岁渔民,在百慕大海域因遇到风暴而漂流了两星期后获救,返回以后不到一个星期他的外表发生变化,皱纹消失,黑发复生,就像20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后来他被医院检查以期找出原因。 1988年,一对瑞典夫妇乘坐游艇在百慕大魔三角历险。 在大巴哈马岛附近,游艇发动机突然灭火;紧跟着游艇慢慢地被吸入海区中心水域,但见一片浓雾笼罩。 在雾中,夫妇俩闻到一股异香,听见空中爆裂声,船上的雷达及其它仪表完全失灵,指南针胡乱转来转去,但是,几分钟后游艇居然飘出蓝雾,到达百慕大三角海域之一。 很怪,发动机、雷达等一切设备统统恢复了正常工作。 有趣的是,夫妇俩的智商在这次神秘的百慕大经历之后都明显上升。 丈夫基尔维斯丁法文基础颇差,可他居然可以看懂法文杂志了,后来又很快熟练地掌握了好几门外语,成为公认的外语学习上?quot;奇才。 妻子娃洛莎以前连支票余数都辩不清,现在竟可以做相当复杂的数学题。 连她本人也为自己成为数学通而深感意外。 负责对这对夫妇进行测试的科学家在力争找出这奇事的一点谜底。 1989年,一艘失踪近8年的英国游船海风号在百慕大水域的原失踪海面重新出现,而船上的6个人都平安无事。 只是他们对消逝这8年的时光毫无记忆,都感觉无非是一瞬间;为此他们无法回答其间的神秘际遇,以为刚才没做什么。 这些人目前在接受催眠调查。 海船再现事件原在30年代就已发生过,但那时人们只发现了完好的空无一人的幽灵船。 百慕大海区正在悄悄展示它的另一面;但人们毕竟不会忘记它的危险性。 应当承认,最危险的百慕大海区同时又是最具诱惑力的海域。 为什么百慕大水域能够造成人体生量与智能上的变化呢?为什么船只能够失而再现呢?难道百慕大三角海区果真有什么超自然的力量存在么?抑或,百慕大魔三角是地球上最神秘的重力变异区或时空变异区? 地球的黑洞-百幕大三角区 在本世纪海上发生的神秘事件中,最著名而以最令解的,当属发生在百慕大三角的一连串飞机、轮船失踪案。 据说自从1945年以来,在这片海域已有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神秘的无故失踪。 失踪事件之多,使世人无法相信其尽属偶然。 所谓百慕大三角是指北起百慕大群岛,南到波多黎各,西至美国佛罗里达州这样一片三角形海域,面积约一百万平方公里。 由于这一片海面失踪事件叠起,世人便称它为“地球的黑洞”、“魔鬼三角”。 1945年12月哦日,美国第十九飞行队的队长泰勒上尉带领人14名飞行员,驾驶着5架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从佛罗里达州的劳德代尔堡机场起飞,进行飞行训练。 泰勒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有着在空中飞行2599小时的飞行记录,他的飞行技术对完成这样的训练任务应该是根本不成问题的。 但当飞行的机群越过巴哈马群岛上空时,基地突然收到了泰勒上尉的呼叫:“我的罗盘失灵了!”,“我在不连接的陆地上空!”以后两个小时,无线电通信系统断断续续,但是还能显示出他们大致是向北和向东飞。 下午4点,指挥部收到泰勒上尉的呼叫:“我弄不清自位置,我不知在什么地方。 ”接着电波讯号越来越微弱,直至一片沉寂。 指挥部感到这事不大对头,立即派一架水上飞机起飞搜索。 半小时后,一艘油轮上的人看见一团火焰,那架水上飞机坠落了。 在短短的6个小时,6架飞机,15位飞行员一下子都不见了。 他们消失得莫名其妙。 这件事使美国当局受到极大的震动,军方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次日,在广达600万平方公里的海面上,出动了300架飞机和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21艘舰艇,进行了最大规模的搜索。 搜索范围从百慕大到墨西哥湾的每一处海面,时间达5天之久,可仍没能找到那六架飞机的踪影。 多年来,人们对这次事件传说纷纭,百慕三海域也就随着这次事件的披露而出了名。 然而,该地区无法解释的船只或飞机失踪事件,可以追溯到一9世纪中叶。 早在1840年,一艘名叫“洛查理”的法国货船航行到百慕大海面时,人们就发现船上食物新鲜如初,货物整齐无损,而船员却全部神秘地失踪了。 1872年,在亚速尔群岛以西的海面上,又有人发现叫“玛丽亚·米列斯特”的双桅船在海上漂流,船上摆放着新鲜的水果、食物,甚至半杯咖啡还没喝完,而船内空无一人。 1935年,意在利藉货轮“莱克斯”号的水手们眼看着美国荞帆船“拉达荷马”号一点点的海浪知没。 但5天后,他们又亲眼看到这艘帆船居然又漂浮在海面上。 水手们简直不敢相信自眼睛,即使是他们连同被救起的“拉达荷马”号船员一起跳到这艘船上,他们还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白日梦。 另一个突出事例是装载着锰矿的美国海军辅助船“独眼神”号在1918年3月失踪,这艘巨型货轮拥有309名水手,并有着当时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竟没有发出任何呼救讯号就无影无踪。 1951年,巴西一架水上飞机在搜寻他们一艘在这片海域失踪军舰时,发现百慕大海域的水面下有一个庞大的黑色物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掠过。 1977年2月,有人驾驶私人水上飞机飞过百慕大海域,发现罗盘指针偏离了几十度,正在吃饭的人发现盘子里的刀叉都变弯了。 飞离这里后,他们还发现录音机磁带里录下了强烈的噪音。 美国海难救助公司的一位船长说,有一次他乘船途经百慕大海域时,船上的罗盘指针突然猛烈摆动,正在运转的柴油机功率突然消失,浊浪滔天,船的四周都是大雾。 他命令轮机手全速前进,终于冲出大雾。 但这片海域外的海浪并不大,也没有雾。 他说,这未见过这种怪事。 百慕大三角发生的事件,引起了各国科学家和有关方面的注意。 人们对此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百慕大海底有巨大的磁场,因此会造成罗盘失灵。 1943年,一位名叫裘萨的博士曾在美国海军配合下作了一次实验,以两台磁力发生机输出十几榈的磁力。 磁力发生机开机后,船体周围涌起绿色烟雾,船和人都受到了某种刺激,有些人经治疗恢复正常,事后裘萨却自杀而死。 因此结果也就不了了之。 有人认为百慕大区域有着类似宇宙黑洞的现象。 但“黑洞”是在太空中的一种状态,在地球上否有黑洞,还有待于证明。 有人认为百慕大海域海底有一股与海面潮流发生冲突时,就会造成海上事故,但这股海底的潜流又是怎样形成的此也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此外,还有次声破坏论、空气湍流论等种种说法,但这些解释也都是一种假说,既缺乏足够的依据,也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 1979年,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织的联合考察组,在百慕大海域的海底发现一个巨大的水下金字塔。 根据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名誉馆长查尔斯·柏里兹派人拍下的照片,可以看到这个水下金字塔比埃及大金字塔还要巨大。 塔身上有两个黑洞,海水高速从洞中穿过。 水下金字塔的发现,使百慕大三角谜变得更为神秘莫测,它到底是人造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它与百慕大海域连续发生的海难和空难有什么关系?这些都有待于人们的进一步探讨。 百慕大这个黑洞,至今还没有看见底。 在百慕大三角洲失踪的人和物是进入了另一层空间,这层空间和我们现在的地球物理空间之间有一条或多条通道。 离这个通道很近的人、动物甚至其它物质会被完全吸入。 生活在这层空间的人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躯体上都没有痛苦。 他们既不吃也不喝,因为他们感觉不到饿,在这里时间是不动的。 死者的尸体不会腐烂。 有时候,某人或某些人会在数小时数天或数年之后再次返回地球空间,但更多情况是,一去不返。 在1945年12月5日,美国海军5架“复仇者”式海上鱼雷轰炸机,在返航途中竟消失在百慕大海区上空。 下面是飞机失踪前向地面指挥塔传送的令人费解的话:“我们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我们好像迷了方向。 ”“……就连大海也变了样子……”“发疯旋转的罗盘……”“进入了白水。 ”“我们完全迷失了方向……”飞机失踪后,美国最高军事当局动员了空前规模的舰船和飞机,对包括百慕大水域在内的几十万平方千米的海陆范围进行了严密搜索,然而连一点残片和油滴都未找到。 只不过在这5架轰炸机在百慕大海区失踪后的数小时内,仍有一个设在迈阿密的美国海军航空基地收到了来自失踪飞机那里的微弱信号。 这些飞机失踪的地点就是被人们称为“陷阱水域”的百慕大三角区海域。 据记载,自20世纪以来已有上百架飞机和200余艘舰船在这片“陷阱水域”失事或失踪,下落不明的失踪者已达数千人。 1945年12月5号下午2点,美国空军第19飞行中队队长泰勒上尉率领14名飞行员执行一项飞行训练任务。 【14:00】5架复仇者鱼雷轰炸机从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机场起飞。 【16:00】两个小时后,飞机到达巴哈马群岛上空,基地接到泰勒发来的信号,称飞机偏离航向,方位仪出现故障。 随后,飞机未按原定 向南、向西折回的路线飞行,而是朝着东北方向的大西洋深海飞去。 【19:00】晚上7点,在与基地进行了最后一次通讯之后,泰勒上尉和14名飞行员以及5架飞机消失在茫茫大海上。 第19飞行中队的五架飞机就这样离奇地失踪了。 事发后,美国军方动用了数百架飞机和多艘船只在飞机失踪海域进行了长达5天的搜寻,最终一无所获。 这片海域就是人们称作“死亡三角”的百慕大。 在此之前,已经有许多船只和飞机在这片海域神秘失踪,百慕大之谜成为著名的世纪谜团。 不过最近,美国密西西比州大学的物理学家布鲁斯?迪那多博士宣称自己发现了百慕大海底的秘密! 布鲁斯•迪那多博士的发现源自一个试验:用容积达60多平方米的人造气泡弄沉一艘7米长的游艇模型。 经过5次排放压缩空气、模拟海底气泡爆发后,实验成功了,游艇模型果然在一片气泡中沉入水底。 由此,迪那多认为,“百慕大”海底沼气突然爆发产生的大量气泡很可能就是吞噬许多过路船只的神秘杀手。 此前的海底探测已经证明,在百慕大的海床底下埋藏着一种由冰冻的水和沼气混合而成的结晶体。 每当海底发生猛烈的地壳活动时,埋在海床下的块状晶体就会被翻出来,而且迅速气化,形成的气泡能波及数千平方米。 这些气泡上升到水面大大降低了海水密度,海水失去原有的浮力。 这时无论多么巨大的船只经过这里,都会像石头一样沉入海底。 若正好有飞机飞过,沼气遇到灼热的发动机,会立即燃烧,飞机在刹那间灰飞烟灭。 其实,迪那多的沼气说不是人们对于百慕大的唯一猜测,但它却让近年来逐渐冷却下来的百慕大揭秘热潮重新升温。 当然对于沼气新说,人们也是将信将疑。 比如,有人就问:如果沼气气泡真的可以毫不留情地吞没整条船,那么一艘艘在海面上飘来荡去的无人鬼船又怎么解释呢? 1881年,航行在百慕大海域的“艾伦•奥斯汀”号,发现一艘四桅帆船在海面上漂浮。 旗手发出问讯信号后,这艘船却没有任何反映。 于是“艾伦?奥斯汀”号的船长下令几名经验丰富的水手登上那艘船去看个究竟。 船上似乎一切正常。 所有的设备完好无损,餐厅的桌子上摆放着面包、黄油,墙上的挂钟滴哒滴哒地走着,茶杯里还盛着没喝完的咖啡和水,一切都井然有序…… 但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船上没有一个人!所有人好像在空气中蒸发了,不知去向。 为了把事情弄明白,“艾伦•奥斯汀”号的船长命令这几名水手把帆船一同开回去。 然而,就在刚要起航的时候,平静的海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恶浪排空,两只船一下子被吹散了。 两天后,“艾伦•奥斯汀”号再次遇到那艘四桅船,船身依然完好无损,船上仍旧不见人影,两天前派去的几个水手也神秘失踪了。 像这样阴森恐怖的鬼船,并不只这一艘。 所以,沼气说要站得住脚,还真的必须接受鬼船存在的挑战。 况且在百慕大这片神秘的海域,向沼气说发现挑战的谜团还远不止鬼船一个。 1918年3月4号,美国海军的一艘“独眼龙号”军舰在航行到百慕大海域后莫名的消失在海面上。 当时军舰上配有全套无线电通讯设备,但是失踪前却连SOS求救信号都没有发出。 1971年10月21号,一架满载着冻牛肉的运输机在百慕大地区,从一艘正在海面工作的探测船上空飞过。 船员们眼看它忽然间好像被海水吸住似的一头栽进海里。 海面上没有留下一丝油迹,也找不到尸体和飞机残骸。 唯一能证实飞机失踪的仅仅是海面上漂浮的一大块牛肉。 1977年2月,一架私人飞机进入“死亡三角”海面时,飞机上的刀叉发生弯曲,钥匙变形,罗盘指针偏离了几十度,录音机的磁带里还录制下了一种奇怪的噪音。 就这样,百慕大以它充满迷幻色彩的凶险无情,吸引了无数的航海家与冒险家。 人们总是试图去揭开这个死亡三角的神秘面纱,但每一次都无法揭开面纱的全部。 磁场说是很早就出现的一种猜测。 1943年,美国科学家裘萨博士为此做了一次大胆的实验。 他用两台磁力发生机给停在船坞里的船加大十几倍的磁力,很快船体周围就涌起了绿色的烟雾。 事后,不少船员精神失常或死亡,裘萨博士也自杀而死。 关于百慕大磁场的假说最终没有得到证实。 1951年,巴西一架水上飞机在找寻一艘在百慕大海域失踪的军舰时,发现水面下有一个庞大的黑色物体正以惊人的速度掠过。 无独有偶,1963年,美国海军在波多黎各东南部的海面下也发现了一个高速潜行的不明物体。 这个物体可下潜至8000米以下的深海,连声纳系统都无法搜寻。 1979年,在百慕大三角的西部海域,由美法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考察组又有了新的发现:海底有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 塔上有两个巨大的洞,水流以惊人的速度从巨洞穿过,使得这一带海面浪潮狂涌,雾气腾腾。 但无论是神秘磁场、海底的不明物体还是巨大的海底金字塔,都只停留在猜测和假说的阶段。 拿不出确凿证据的种种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和百慕大一起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特别是13年前一次意外发现,甚至让人们对百慕大死亡三角的存在都产生了怀疑。 1990年,美国海洋考察船“深探”号在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机场附近的海底发现了5架 “复仇者”飞机残骸。 根据残骸上的编号,专家们确认,这就是45年前在百慕大神秘失踪的第19飞行中队。 而在对残骸进行分析后,专家们认定飞机失事的真正原因和百慕大的神秘毫无关系,完全是一场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 出事当天,粗心的泰勒把一些导航仪器遗忘在了宿舍里。 机队起飞后不久就迷航,而且迎面遇上了强劲的西北风,将飞机吹到了安德鲁斯岛以南的海域。 而泰勒则误以为当时的位置是佛罗里达半岛的南端,于是下令向北作弧线飞行后再向东飞行,这条路线没能把机队带回基地,却是飞向了大西洋深处。 当飞机油料耗尽,机队被大海吞没。 所以,当今天迪那多博士提出沼气说的时候,神秘的百慕大死亡三角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来。 也许这又是一个没有结果的大胆假设,但终归在一个个谜团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我们相信自始至终有一个知情者,那就是大海。 半个世纪以来,百慕大三角是全世界瞩目的不解之谜。 许多外国学者对其进行研究、猜测,提出了“磁场说”、“黑洞说”、“次声说”、“外星说”、“怪物说”等等。 如今,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提出了“岩浆陷阱”的最新构想,成为试图破解百慕大之谜的第一位中国人。 百慕大三角面积达40万平方英里。 从有记载的1945年开始,数以百计的飞机、船只在这个区域里莫名其妙地失踪,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称这片海域为“魔鬼三角”、“恶运海”、“海轮的墓地”…… 受中国古代水神与火神作战的民间故事影响,又从水壶的热气把壶盖顶起、浴池放水时出现漩涡空洞及天空出现龙卷风等现象中得到启发,赵成文教授提出了“岩浆陷阱”的构想:在这个区域的海底,有一座睡眠状态的待喷发的火山。 也许几千万年前的某一天,海底地层下的岩浆涌动,从地壳的最薄处喷吐了一股岩浆熔岩,这股熔岩混合物在海水中冷凝成一个圆锥体,慢慢又回落到岩浆喷口处。 这样反复多次,喷井管直径加大,同时圆锥体也随之加大演变成了自然井盖,久而久之形成了威胁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岩浆陷阱”。 “岩浆陷阱”的动力来自于岩浆的喷吐,就像吐一个汽泡一样,将井盖浮在海洋中。 当井盖升浮后就有海水流入,产生爆发性的水蒸汽使井盖旋转,由于旋转的不断加速便生成海水漩涡和空气涡流。 这种高度的旋转,可产生轻微的地震和海啸,使地球的局部磁场在强度和方向上改变。 由于磁偏角、磁倾角、水平分量的改变,使得进入这个区域的飞机、船只导航系统失灵。 飞机、船只等与“岩浆陷阱”吸引力相比,就像龙卷风中的小蚂蚁,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这些飞机、船只被漩流卷入空洞,从几千米的高空和水洞中垂直掉入——砸在了坚硬的旋转井盖上,粉碎后又被离心力抛到井盖边缘,随着海流进入“岩浆”中被熔化。 当岩浆开始平静下来时,海空一切都恢复了正常,甚至戛然而止。 “岩浆陷阱”的构想是赵成文在多年的探索中得出的,我们期待着这一构想早日被考证。 许多人都曾看到过大海,它蔚蓝、博大而且神秘。 虽然我们通常所见到的海都是平静安详的,但在有些地方却是神秘而危险的。 我们这里所讲述的是大西洋中的百慕大海区。 百慕大海区以北是百慕大群岛,东南部是波多黎各岛,西南部是佛罗里达半岛。 自20世纪以来,这一三角地带发生过许多奇怪现象。 1963年2月3日,美国一艘名为“凯恩号”的设备先进的油轮在平静的百慕大海面上突然消失,油船未发出过求救信号。 1945年12月,美国海军5架“复仇者式”鱼雷轰炸机,在百慕大海区上空消失。 在失踪前,飞行员曾向地面指挥塔报告说罗盘失灵,设备失灵。 但在后来的大规模搜寻中,竟然连一滴油都没找到。 1968年,一架美国客机在穿越百慕大海区上空时突然从雷达屏幕上消失10分钟,尔后却又安然的降落在目的地。 令人惊奇的是,机上成员都不认为发生过什么事,但飞机上所有的表都慢了10分钟。 这种情况,根据相对论原理,只有飞机速度达到光速才可能出现,显然是不可能的。 另外,百慕大还可以让人返老还童,增长智商。

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专业

战斗机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 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 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 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拦截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 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 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热气球简介热气球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称为天灯或孔明灯,知名学者李约瑟也指出,西元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李格尼兹战役中使用过龙形天灯传递信号。 直升机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三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 旋翼一般由涡轮轴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通过由传动轴及减速器等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来驱动,也可由桨尖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驱动。 目前实际应用的是机械驱动式的单旋翼直升机及双旋翼直升机,其中又以单旋翼直升机数量最多。 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00km/h以上,俯冲极限速度近400km/h,使用升限可达6000m(世界纪录为m),一般航程可达600~800km左右。 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km以上。 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 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t,有效载荷20t)。 直升机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 由于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用途及发展前景。 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 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 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是民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直升机相对飞机而言,振动和噪声水平较高、维护检修工作量较大、使用成本较高,速度较低,航程较短。 直升机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 飞艇是一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与气球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推进和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 飞艇由巨大的流线型艇体、位于艇体下面的吊舱、起稳定控制作用的尾面和推进装置组成。 艇体的气囊内充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氢气或氦气)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 吊舱供人员乘坐和装载货物。 尾面用来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稳定。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制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 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它的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 飞艇英文:airship飞艇是一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与气球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推进和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 飞艇由巨大的流线型艇体、位于艇体下面的吊舱、起稳定控制作用的尾面和推进装置组成。 艇体的气囊内充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氢气或氦气)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 吊舱供人员乘坐和装载货物。 尾面用来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稳定。 飞艇属于浮空器的一种,也是利用轻于空气的气体来提供升力的航空器。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浮空器可分为飞艇、系留气球和热气球等,其中飞艇和系留气球是军事利用价值最高的浮空器。 飞艇和系留气球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比后者多了自带的动力系统,可以自行飞行。 飞艇分有人和无人两类,也有拴系和未拴系之别。 飞艇获得的升力主要来自其内部充满的比空气轻的气体,如氢气、氦气等。 现代飞艇一般都使用安全性更好的氦气来提供升力,另外飞艇上安装的发动机提供部分的升力。 发动机提供的动力主要用在飞艇水平移动以及艇载设备的供电上,所以飞艇相对于现代喷气飞机来说节能性能较好,而且对于环境的破坏也较小。 一般从结构上看,飞艇可分为三种类型:硬式飞艇、半硬式飞艇和软式飞艇。 硬式飞艇是由其内部骨架(金属或木材等制成)保持形状和刚性的飞艇,外表覆盖着蒙皮,骨架内部则装有许多为飞艇提供升力的充满气体的独立气囊。 半硬式飞艇要保持其形状主要是通过气囊中的气体压力,另外部分也要依靠刚性骨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艘意大利制造的半硬式飞艇从挪威前往阿拉斯加的途中穿过了北极点,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到达北极点的战斗机飞行器。 战斗机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制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 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 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 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 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 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 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航天飞机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 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 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它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发射到太空,能在轨道上运行,且可以往返于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部分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它的轨道器、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和外储箱三大部分组成。 固体燃料助推火箭共两枚,发射时它们与轨道器的三台主发动机同时点火,当航天飞机上升到50千米高空时,两枚助推火箭停止工作并与轨道器分离,回收后经过修理可重复使用20次。 外储箱是个巨大壳体、内装供轨道器主发动机用的推进剂,在航天飞机进入地球轨道之前主发动机熄火,外储箱与轨道器分离,进入大气层烧毁,外储箱是航天飞机组件中唯一不能回收的部分。 航天飞机的轨道器是载人的部分,有宽大的机舱,并根据航天任务的需要分成若干个“房间”。 有一个大的货舱,可容纳大型设备。 轨道器中可乘载3名职业航天员(如指令长或机长、驾驶员、任务专家等)和4名其他乘员(非职业航天员)。 其舱内大气为氮氧混合气体。 航天飞机在太空轨道完成飞行任务后,轨道器下降返航,像一架滑翔机那样在预定跑道上水平着陆。 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航天飞机是一种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高度100公里的卡门线)而设计的火箭动力飞机。 它是一种有翼、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由辅助的运载火箭发射脱离大气层,作为往返于地球与外层空间的交通工具,航天飞机结合了飞机与航天器的性质,像有翅膀的太空船,外形像飞机。 航天飞机的翼在回到地球时提供空气煞车作用,以及在降跑道时提供升力。 航天飞机升入太空时跟其他单次使用的载具一样,是用火箭动力垂直升入。 因为机翼的关系,航天飞机的酬载比例较低。 设计者希望以重复使用性来弥补这个缺点。 虽然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陆续进行过航天飞机的开发,但只有美国与前苏联实际成功发射并回收过这种交通工具。 但由于苏联瓦解,相关的设备由哈萨克接收后,受限于没有足够经费维持运作使得整个太空计划停摆,因此目前全世界仅有美国的航天飞机机队可以实际使用并执行任务。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 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 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 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从1981年至1993年底,美国一共有5架航天飞机进行了59次飞行,其中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15次,挑战者号10次,发现号17次,亚特兰蒂斯号12次,奋进号5次。 每次载宇航员2至8名,飞行时间从2天到14天。 在12年中,已有301人次参加航天飞机飞行,其中包括18名女宇航员。 航天飞机的59次飞行中,在太空施放卫星50多颗,载2座空间站到太空轨道,发射了3个宇宙探测器,1个空间望远镜和1个γ射线探测器,进行了卫星空间回收和空间修理,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探测实验成果。 航天飞机除可在天地间运载人员和货物之外,凭着它本身的容积大、可多人乘载和有效载荷量大的特点,还能在太空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空间研究工作。 它可以把人造卫星从地面带到太空去释放,或把在太空失效的或毁坏的无人航天器,如低轨道卫星等人造天体修好,再投入使用,甚至可以把欧空局研制的“空间实验室”装进舱内,进行各项科研工作。 美国航天飞机创造了许多航天新纪录。 航天飞机首航指令长约翰·杨6次飞上太空,是世界上参加航天次数最多的宇航员。 1983年6月18日女宇航员莎丽·赖德(Sally K·Ride)乘挑战者号上天飞行,名列美国妇女航天的榜首。 1983年8月30日,挑战者号把美国第一个黑人宇航员布鲁福德(Guion S·Bluford)送上太空飞行。 1984年2月3日乘挑战者号上天的麦坎德利斯(B·McCandless),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不系安全带到太空行走的宇航员。 1984年4月6日挑战者号上天后,宇航员首次抓获和修理轨道上的卫星成功。 1984年10月5日参加挑战者号飞行的莎丽文(Kathryn D·Sullivan)成为美国第一位到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员。 1985年1月24日发现号升空,首次执行秘密的军事任务。 1985年4月29日,第一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Tayler Wang)乘挑战者号上天参加科学实验活动。 1985年11月26日,亚特兰蒂斯载宇航员上天第一次进行搭载空间站试验。 1992年5月7日奋进号首次飞行,宇航员在太空第一次用手工操作抢救回收卫星成功。 7月31日亚特兰蒂斯号上天,首次进行绳系卫得发电试验。 9月12日奋进号将第一位黑人女宇航员,第一位日本记者和第一对宇航员夫妇载入太空飞行。 直升机直升机主要由机体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桨)、动力、传动三大系统以及机载飞行设备等组成。 旋翼一般由涡轮轴发动机或活塞式发动机通过由传动轴及减速器等组成的机械传动系统来驱动,也可由桨尖喷气产生的反作用力来驱动。 目前实际应用的是机械驱动式的单旋翼直升机及双旋翼直升机,其中又以单旋翼直升机数量最多。 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00km/h以上,俯冲极限速度近400km/h,使用升限可达6000m(世界纪录为m),一般航程可达600~800km左右。 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km以上。 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 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t,有效载荷20t)。 直升机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 由于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用途及发展前景。 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 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 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是民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直升机相对飞机而言,振动和噪声水平较高、维护检修工作量较大、使用成本较高,速度较低,航程较短。 直升机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 热气球热气球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称为天灯或孔明灯,知名学者李约瑟也指出,西元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李格尼兹战役中使用过龙形天灯传递信号。 热气球的唯一飞行动力是风。 对于环球飞行的热气球来说,必须选择速度和方向都合适的高空气流,并随之运动,才能高效地完成飞行。 就象作环球旅行时需要不停地换飞机一样,热气球需要搭乘不同的气流,“换气流”时飞行员所要作的就是调整高度,热气球的高度通常要达到十几千米。 直升机的最大速度可达300km/h以上,俯冲极限速度近400km/h,使用升限可达6000m(世界纪录为m),一般航程可达600~800km左右。 携带机内、外副油箱转场航程可达2000km以上。 根据不同的需要直升机有不同的起飞重量。 当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机最大的是俄罗斯的米-26(最大起飞重量达56t,有效载荷20t)。 飞艇是一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与气球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推进和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 飞艇由巨大的流线型艇体、位于艇体下面的吊舱、起稳定控制作用的尾面和推进装置组成。 艇体的气囊内充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氢气或氦气)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 吊舱供人员乘坐和装载货物。 尾面用来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稳定。 飞艇属于浮空器的一种,也是利用轻于空气的气体来提供升力的航空器。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浮空器可分为飞艇、系留气球和热气球等,其中飞艇和系留气球是军事利用价值最高的浮空器。 飞艇和系留气球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比后者多了自带的动力系统,可以自行飞行。 飞艇分有人和无人两类,也有拴系和未拴系之别。 热气球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称为天灯或孔明灯,知名学者李约瑟也指出,西元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李格尼兹(Liegnitz)战役中使用过龙形天灯传递信号。 法国的孟格菲兄弟于1783年才向空中释放欧洲第一个内充热空气的气球。 法国的罗伯特兄弟是最先乘充满氢气的气球飞上天空的。 在世界很多不同的国家,气球也会用来作庆祝大日子来临时的点缀。 当一些节日来临时,很多地方的街道上都可以看到不同颜色的各种气球。 在一些开幕的仪式中,人们会刺破气球,象徵著那开幕的重要时刻,也能凝聚气氛。 热气球热气球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成为天灯或孔明灯。 西元1241年蒙古人曾经在李格尼磁战役中,使用龙型天灯传递信号。 孟格菲兄弟于1783年才向空中释放欧洲第一个内充气的热气球。 热气球的唯一动力是风,因此,环行地球的热气球的飞行高度往往都是于十几千米以上 [热气球的构成] 热气球,更严格的讲应叫做密封热气球,由球囊、吊篮和加热装置三部分构成。 球皮是由强化尼龙制成的(有的热气球是由涤纶制成的)。 尽管它的质量很轻,但却极结实,球囊是不透气的。 [体积] 标准的热气球的体积分为几个级别:七级球体积为2000-- 2400立方米;八级球体积为2400-3000立方米;九级球体积为3000--4000立方米;十级球体积为4000--6000立方米;异型球,目前国内唯一一只熊猫热气球,球体积为2300立方米。 [吊篮] 吊篮由藤条编制而成(我国大多数采用东南亚进口 的材料),着陆时能起到缓和冲击的作用。 吊篮四 角放置4个热气球专用液化气瓶,置计量器,吊篮 内还装有温度表、高度表、升降表等飞行仪表。 [仪器] 高度计:高度指示计;升降速度表:显示上升和下降速度;温度计:指示球囊内的空气温度。 [燃烧器] 燃烧器是热气球的心脏,用比一般家庭煤气炉大150倍的能量燃烧压缩气,点火燃烧器是主燃烧器的火种。 一直保持火种,即使被风吹,也不会熄灭。 另外,热气球上有两个燃烧系统以防备空中出现的故障。 [燃 料] 热气球通常用的燃料是丙烷或液化气,气 瓶固定在吊篮内。 一只热气球能载运20公 斤的液体燃料。 当火点燃时,火焰有2-3 米高,并发出巨大的响声。 [起飞] 飘飞热气球需要一组人共同努力,因为热气球在地面上的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使一个热气球起飞至少需要四个人。 第一步是在地上把球囊铺展开;然后将它与放在一边的吊篮连接在一起,用一个小的鼓风机,将风吹入球囊;将火点然加热在气球球囊内的空气,热空气使气球升到垂直于吊篮的位置,气球立起来就可以起飞了。 [驾驶] 热气球并非真的被驾驶,它是随风而行。 但是,由于风在不同的高度有不同的方向和速度,驾驶员可以根据飞行需要的方向选择适当的高度。 [速度] 热气球飘飞速度的快与慢,是由风速的快慢决定的,因为热气球本身并没有动力系统,飞行速度完全取决于风速。 热气球最大下降速度6米/秒,最大上升速度5米/秒。 [最佳飞行时间] 一天中太阳刚刚升起时或太阳下山前一、二个小时,是热气球飞行的最佳时间,因为此时通常风很平静,气流也很稳定。 [飞行执续时间] 一只热气球通常携带足够的石油液化气或丙烷能持续飞行两个小时,但一些因素也影响飞行的执续时间,例如:气温、风速、吊篮重量(包括乘客)和在当天飞行的具体时间。 [复原] 热气球恢复原状需要地勤人员的帮助,地勤人员驾驶卡车或小货车跟随飘飞的气球,预先到达降落点。 一只热气球飘飞需要3 到4个地勤人员和地面无线电设备的服务,以确保飞行的安全、成功。 直升飞机 直升飞机是人类最早的飞行设想之一,它是借助一副或者几幅旋翼升空,能垂直起飞和降落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机身上方的旋翼轴上装一副或几副大直径的旋翼,由活塞式发动机或涡轮轴发动机驱动。 旋翼转动能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只要升力大于直升机重量就可垂直升空。 驾驶员操纵旋翼上的自动倾斜器,当旋翼向左右前后倾斜时,就能相应产生向左右前后的水平分力,直升机即可向任一方向飞行。 如果保持旋翼升力与直升机重量相等,就能悬停在空中。 万一发动机在空中停车,直升机可利用旋翼自转下滑,强迫着陆。 直升机可按旋翼数量和布局方式分成四类:(1)单旋翼带尾桨式直升机;(2)双旋翼共轴式直升机;(3)双旋翼纵列式直升机;(4)双旋翼横列式直升机。 直升机不要跑道,可在狭窄场地垂直起降,有广泛应用。 军事上可用于联络、侦察、空降、反潜、救护、对地攻击等,民用方面可进行短途运输、造林护林、抢险救灾、遥感勘测、喷洒农药、吊装设备、航天回收等。 近年来,海上采油用的直升机,及坦克和空战直升机,及反坦克和空战直升机,成为重点研制方向。 飞艇 airship 有推进装置,可控制飞行的轻于空气的航空器。 飞艇由巨大的流线型艇体、位于艇体下面的吊舱、起稳定控制作用的尾面和推进装置组成。 艇体的气囊内充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氢气或氦气)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 吊舱供人员乘坐和装载货物。 尾面用来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稳定。 1852 年法国吉法尔制成一艘装有蒸汽机 的飞艇 。 1900年德国人齐伯林制造了第一艘硬式飞艇(艇体由刚体骨架外罩蒙布或薄铝皮构成),它广泛用于军事,并开创了飞艇商业飞行的历史。 飞艇体积大、速度低、不灵活,因而极易受到攻击。 因此飞艇在军事上的应用逐步被飞机所代替。 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在新的基础上研制现代飞艇。 英国已试制出天舟 500 型软式飞艇,并准备用于北海油田巡逻。 飞艇是一种轻于空气的航空器,它与气球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具有推进和控制飞行状态的装置。 艇体气囊内充以密度比空气小的浮升气体(氢气或氦气),借以产生浮力使飞艇升空。 战斗机 战斗机是指主要用于保护我方运用空权以及摧毁敌人使用空权之能力的军用机种。 特点是飞行性能优良、机动灵活、火力强大;现代的先进战斗机多配备各种搜索、瞄准火控设备,能全天候攻击所有空中目标。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种战斗机是法国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飞机。 它由于装备了法国飞行员罗兰·加洛斯的“偏转片系统”,稍微解决了飞机在机载机枪射击时被螺旋桨干扰的难题,使飞机第一次在飞行员可以专心驾驶飞机去攻击对方,同时也不需要另外配备机枪手。 战斗机过去根据执行任务又可分为“歼击机”(战斗机)和“截击机”(拦截机),拦截机的主要任务是快速的的升空之后争取高度,在敌人的轰炸机进入我方空域之前将对方摧毁。 由于拦截机是针对高飞行高度的轰炸机群,在设计上特别强调对速度与爬升率的需求,运动性在摆在较为次要的地位。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有鉴于原子弹的摧毁威力,拦截机的发展一度成为许多国家与传统战斗机同等重要的机种。 不过在导弹逐渐成熟并大量配备之后,拦截机的特性往往可以经由传统战斗机加上导弹来满足,因此现在趋向不再专门发展拦截机种,而是以现役的机种同时担负拦截的任务。 航天飞机 天地往返穿梭器—航天飞机 1969年4月,美国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种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工具的计划。 1972年1月,美国正式把研制航天飞机空间运输系统列入计划,确定了航天飞机的设计方案,即由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固体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两个外挂燃料贮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轨道器三个部分组成。 经过5年时间,1977年2月研制出一架创业号航天飞机轨道器,由波音747飞机驮着进行了机载试验。 1977年6月18日,首次载人用飞机背上天空试飞,参加试飞的是宇航员海斯(C·F·Haise)和富勒顿(G·Fullerton)两人。 8月12日,载人在飞机上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又经过4年,第一架载人航天飞机终于出现在太空舞台,这是航天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1981年4月12日,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着上百万人,参观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 宇航员翰·杨(John W·Young)和克里平(Robert L·Crippen)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 这架航天飞机总长约56米,翼展约24米,起飞重量约2040吨,起飞总推力达2800吨,最大有效载荷29.5吨。 它的核心部分轨道器长37.2米,大体上与一架DC—9客机的大小相仿。 每次飞行最多可载8名宇航员,飞行时间7至30天,轨道器可重复使用100次。 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进入空间轨道,又能像卫星那样在太空轨道飞行,还能像飞机那样再入大气层滑翔着陆,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最后一次深海探奇是怎么样的?

1932年9月23日,毕尔和巴顿又一次下潜,深潜器下降到740米处,突然发生颠簸。 通过话筒得知,是海面辅助船遇到大浪造成的。 1934年8月11日上午9时41分,深潜器在侬萨区岛以南附近海域下潜。 当深潜器下潜到766米时,打破他们前次下潜深度的记录。 随后,又下降到833米。 他们又看到一条叫不上名字的鱼,随即用照相机进行拍摄。 此时,探险者感到身体不适,就升出海面。 1934年8月15日上午11点12分,深潜器下潜到了1 009米的深度,这个深度创造了当时人类下潜的最大深度。 这个记录一直保持了13年。 同时,在这千米深的海水中,他们不时发现深海中那些叫不出名的发光体在闪烁,就像在宇宙太空中一样。 他们此刻意识到深海的纯洁与浩大。 毕尔和巴顿的深海生物探险考察,揭示了深海中存在着鱼类等生命,为后来的人进行深海探险提供了经验。 寻找金羊毛的古希腊人古代希腊文明是在爱琴海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爱琴海文明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即由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组成爱琴海文明。 克里特文明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渡海而来的迈锡尼人灭亡为止。 在长达1000多年的克里特文明中,航海贸易是它的最大特点。 为了保护海上贸易的安全,克里特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并在很长时间里取得地中海的制海权,成了爱琴海区域的一方霸主。 当迈锡尼人占领了克里特岛的诺萨斯后,消灭了克里特文明,并以自己同样具有以航海贸易为主要特征的文明代替了克里特文明。 到公元前21世纪初,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是以迈锡尼为首的希腊诸城邦组成的海上远征军,东渡爱琴海,攻击小亚细亚的富庶城市特洛伊。 希腊人以“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取得战争的胜利。 但由于战争损耗极大,伤了迈锡尼的元气,战争胜利后不久,迈锡尼人被另一支希腊人——多利亚人消灭了。 从此,古代希腊进了因荷马史诗而得名的“荷马时代”,时间约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 在荷马时代,古代希腊的历史就记载在这部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撰写的史诗里。 史诗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篇组成。 《伊里亚特》说的是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的事,《奥德赛》则是描写希腊联军中足智多谋的英雄奥德赛,在特洛伊战争胜利后渡海回乡时在海上历险的故事。 在荷马史诗中,可以了解到在公元前8世纪以前几百年间的古代希腊的航海探险的种种传说,其中包含有许多真实的历史成分。 在荷马史诗描述的时代里,或者在这以前的更古老的年代里,古希腊人的航海探险保存在许多神话传说中,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便是寻找金羊毛的故事。 寻找金羊毛的起因是王位继承权之争。 希腊城邦之一的伊俄尔科斯王国的第二代继承人埃宋被他的弟弟珀利阿斯篡夺了王位,埃宋的儿子伊阿宋逃亡他乡,并在接受了神人喀戎的英雄式的教育后返回伊俄尔科斯城,向他的叔父要回王位。 他的叔父提出,若伊阿宋能旅行到科尔喀斯(今黑海沿岸)的埃尔咸斯国王那里,并取来金羊毛,就归还王位给他。 而金羊毛本身也有许多故事,它是埃尔咸斯国王献给战神阿瑞斯的礼物。 阿瑞斯将它钉在一棵树上,并让毒龙守护着它,金羊毛是他的守护神。 希腊的诸王子听说了金羊毛的故事,都希望能得到它,但谁也不敢去冒这风险。 伊阿宋的叔父让他去取金羊毛无疑想让他去送死,以保住自己的王位。 伊阿宋许诺了寻找金羊毛的事后,邀请了希腊各城邦的所有英雄来参加他的这次航海探险。 他们聚集在珀利翁山下,在智慧女神雅典娜指导下,请来了希腊最好的造船匠,用一种在海水中不会朽烂的木头造了一艘华丽的大船,用造船匠阿尔戈斯的名字为这条被认为是希腊第一条敢于驶往大海的大船取名为“阿尔戈”号。 这条船可容纳50名划桨手。 船造完后,众英雄用12天的时间把它抬到海边。 伊阿宋担任这次航海探险的指挥,并任命了掌舵人、领航员,船上坐满了希腊的各路英雄好汉,连海神波塞冬的儿子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古希腊传说中的第一次航海探险就这样开始了。 他们从伊俄尔科斯港启航,第二天便遇上暴风雨,把他们吹送到女人国——楞诺斯岛,女皇热情地接待了伊阿宋一行,并准备挽留他们,但最后英雄们还是驾船离开了楞诺斯这个多情美丽的岛屿。 一路上,“阿尔戈”号到达过巨人国,巨人们生有六条臂膀。 伊阿宋等人与巨人发生了冲突,杀了不少巨人。 他们还到未开化的野蛮人的国家,与这些人发生了战斗,并击败了他们。 “阿尔戈”号冲过“撞岩”海峡,即今天连接地中海与黑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进入里海。 在里海航行过程中,“阿尔戈”号同样到过许多风土人情各异的国家,最后航抵科尔喀斯。 在科尔喀斯,伊阿宋凭着智慧与勇敢,克服了种种障碍和难关,在科尔喀斯国王的女儿美狄亚的帮助下取到了金羊毛,然后驾船逃跑。 在回途中设计击退了追兵,在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岛屿与海岸后,看到了家乡的山。 这时,“阿尔戈”号船却遇上了大风暴,被风吹着在大海里漂荡了9天9夜,到了他们完全陌生的海域,靠岸后发现这是一处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带。 后来,伊阿宋们不得不将搁浅的船抬起来走了12个昼夜,找到入海口,后来又有许多的冒险经历,终于回到了伊俄尔斯港。 寻找金羊毛的伊阿宋们驾着“阿尔戈”号在地中海东北部海峡以及里海海域所进行的航海探险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它显然折射出迈锡尼文明时期的古希腊人所进行的航海探险经历。 “阿尔戈”号被认为是希腊第一艘可以航行的大船。 从传说中可以看出,“阿尔戈”号是一艘帆桨船,它的动力主要由50个划桨手来提供;船上所挂的帆,仅仅是用作辅助动力,即在顺风的情况下使用。 “阿尔戈”号上有明确的分工,即有专职的划桨手、领航员和舵手。 当他们穿越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时,是那样的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当他们回航时被暴风吹刮过爱琴海海域,到达地中海中西部一带,一则说明当时航海的艰险,另外则表明当时希腊的船只还没有进入爱琴海海域以西以南的地区,那是一片令希腊人完全陌生的海区。 因此,可以将伊阿宋认为是希腊的第一个航海探险家。 在环地中海的文明区里,除了埃及文明中有关的海洋探险故事外,古希腊神话中的航海探险就是另外一部分最生动、最详尽的海洋探险故事了。 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是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而且直至公元前6世纪,我国的养蚕织丝技术外传以前,是世界上唯一的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 丝织品通过陆路与海路向世界各地传播。 从传播时间看,陆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稍早于海上丝绸之路。 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即相当于西周时期,我国的丝织品首先从陆路向西域传播,先传向波斯、印度等中亚、西亚诸国,然后传到欧洲的古希腊、罗马。 希腊人管产这种织物的国家叫“赛里斯”,可能就是“丝”的译音,或者是丝织品的一种——“绮”的译音。 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管中国叫“支那”,很可能就是从“绮”这个音转过来的。 可见古代我国丝绸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几乎与西汉初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我国与中亚各国的交往通道的同时,海上通道也开始出现了。 它的标志便是西汉初年的我国——印度洋之间航线的开辟。 从公元前2世纪始,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虽然在隋唐以前,即公元6~7世纪,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我国的丝织品主要是通过陆上运往西方各国的。 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 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 到唐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的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时,我国东南沿海有一条通往东南亚、印度洋北部诸国,红海沿岸、东北非和波斯湾诸国的海上航路,叫作“广州通海夷道”,这便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 当时通过这条通道往外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和铜铁器四大宗;往回输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等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元时期。 到明初郑和下西洋,把这条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状态。 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随着海禁政策实施,我国航海业的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随着愈来愈严厉的海禁而逐渐消亡了。 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出现了众多的以海外贸易与航海、造船而兴盛起来的港口城市。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港口,而尤以泉州港最为著名。 元代时,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认为泉州港是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 同时代的另一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他的游记中也认为,当时中国与南印度之间的海上交通全部操纵在中国人手中。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还有人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东西方间存在着的这条海上航路,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因为通过这条航路,古代东西方间的许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叉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 而且,这条航路从开辟到衰败经历了十几个世纪,也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大雾中沉没的“皇后”号英国20世纪初最豪华的“皇后”号客轮长167米,宽20米,排水量吨,蒸汽机功率为马力,有5层甲板,可容纳2000人,能以20节的速度持续航行。 船上有舒适的卧舱,宽敞的客厅,还有供娱乐用的板球场、沙坑等。 1914年5月29日凌晨1点15分,“皇后”号客轮的船长肯达尔健步登上舰桥,他为自己能担任这艘豪华巨轮的船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这次航行,肯达尔肩负的责任比过去要重大得多,船上除装有国家邮件外,还装有价值几百万加拿大元的银锭。 在这座浮动的城市里住着将近1500人,其中有400名船员,1057名乘客。 更使肯达尔船长不安的是,在头等、二等舱里住着不少“要人”。 肯达尔船长站在船甲板上,他凝视着深邃迷茫的远方心里想着:就要驶过法吉尔角,但愿这次航行能够平安无事。 “皇后”号客轮以18节的速度在圣劳伦斯湾里航行,甲板上可以听到蒸汽机的轰鸣声及海浪的拍击声。 船长看到一切正常就回舱里休息去了。 凌晨2点左右,从魁北克方向飘来阵阵淡雾,能见度逐渐降低,船速不得不减速到15节。 当轮船驶近距法吉尔角7海里的诺克·波因特角时,能见度更低了,就连浅滩区的灯标都难以分辨。 船首了望员约翰·凯洛尔高声喊叫起来:“船舶右侧罗经1.5°处发现轮船桅杆灯!”船长拿起夜间望远镜,看到两船间的距离为6海里,便命令轮船航向左侧偏26°。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肯达尔下令全速后退,并拉响了汽笛,三声短促的汽笛声在海面上空回荡。 几秒后,从雾海中也传来了一阵长长的汽笛,那是对面货轮发出的回音。 这艘货轮是挪威的“斯多尔思塔德”号,它装着吨煤驶向法吉尔角。 船越驶越近,雾也越来越浓了,当两船相距不到两海里时,原来还勉强可辨认的海面已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这时肯达尔船长已命令停止后退,并拉响了长长的汽笛声,告诉对方他的客轮已转向右舵。 两分钟后,肯达尔船长吃惊地发现,一艘有红色及绿色灯光的巨轮从浓雾中向他扑来,两船距离已不到100米,他急忙把船舵左转,并命令提高船速。 但是已经来不急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挪威货船“斯多尔思塔德”号的艏柱以35度倾角插入“皇后”号的右舷,只见撞击处发出一股股耀眼的火花,又传来一阵阵刺耳的金属摩擦声,站立在船舷旁的几名水手顷刻之间便被活活挤死。 两艘巨轮相撞后,肯达尔船长立即奔上舰桥。 抓起话筒朝“斯多尔思塔德”号高声喊叫:“不要后退。 继续向前行驶!”他知道,这致命的一击在“皇后”号上留下了巨大的创伤,挪威船艏从中抽出,海水就会汹涌而来把“皇后”号灌满。 但是,“斯多尔思塔德”号的安德松船长的回答却是令人失望的:“我船正在后退!我已毫无办法!”两艘船终于分离了。 “皇后”号失去了控制,在急流的冲击下漂离出事地点半海里。 船上窟窿的面积为32平方米,每秒钟有30立方米的海水进入舱内,成千吨的海水在“皇后”号内咆哮,回旋着,船体开始倾斜。 船内乱成一团,被惊醒的乘客四处乱跑。 他们对船上的情况根本不熟悉,在混乱中无法找到通往上层甲板的走廊。 不少人还没有醒来就惨死了。 有些人在黑暗中被活活踩死。 在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面前,肯达尔立即发出命令,“全体船员上甲板!全部上甲板!不得惊慌!保持镇静!”接着他发出了一个个具体的指示。 但是船体损伤太严重,汹涌的海水很快就淹没了整个机房,船失去了动力。 肯达尔船长不得已下达了准备弃船的命令,并且指示报务室马上拍发“SOS”求救信号,然后他亲自奔到安放救生艇的甲板上和船员们一起放下了6艘救生艇。 法吉尔角的无线电台台长接到求救信号以后,不断转发着“皇后”号遇难的消息,希望附近的船只能收到这些信号前去救援。 肇事货轮“斯多尔思塔德”号也参加了求援工作,安德松船长命令放下4艘救生艇前去救援。 凄厉的海风在呼号,“皇后”号在水中倾斜得愈来愈厉害,当轮船上的烟囱没入水中时,锅炉突然爆炸。 数十名锅炉工被高温蒸汽烫死,许多铁木碎块被抛入空中,一块巨大的铁板落下时,恰巧击中了一艘载有50名逃生者的小艇,有许多人在这爆炸声中丧生。 爆炸的气浪把肯达尔船长也抛到海里。 他抓住了一块在水面上漂浮的木头,凝视着正在下沉的轮船,不禁潸然泪下。 “皇后”号轮船沉没15分钟后,“龙列卡”号和“列季-埃维林”号才抵达遇难水面。 救生艇把肯达尔船长和无线电台台长菲尔古松救了起来。 这场灾难造成了十分惨重的损失。 据统计,船上1477人中,只有465人获救,而其他1012人全部死亡。 找到的尸体只有128具。 因此,“斯多尔思塔德”号驶抵魁北克后立即被加拿大政府查封了。 “梅杜萨之筏”的惨剧1816年6月17日,法国海军中校迪罗伊·德·肖马雷其斯指挥由三桅战舰“梅杜萨”号、“回声”号和双桅帆船“百眼巨人”号、供应船“卢瓦尔”号等4艘船组成的舰队驶往西非,其任务是重新夺回法国在那里的殖民地塞内加尔。 舰队司令兼旗舰舰长迪罗伊·德·肖马雷其斯,虽是海军中校,但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陆军度过的,缺少航海经验。 “梅杜萨”号上有365人,绝大多数士兵、水手是刚从监狱中招来的囚犯。 起航不久,由于指挥官缺少航海知识和海上指挥能力,“梅杜萨”号迷失了航向,不仅和陆地失去了联系,也和舰队的其他3艘船中断了联系。 7月2日,“梅杜萨”号在离海岸约40海里处搁浅了。 为了摆脱困境,军官们采用抛锚拉船、减轻船体自重等方法,企图登岸,但这一切努力都失败了。 7月3日,司令官决定,利用船上的木器建造一个能坐200余人的木筏,再用船上的6艘救生艇拖曳木筏,把大部分人送到岸上。 于是,一只长20米、宽约7米、周围高40厘米的木筏建造成了。 下水后木筏只装上了为数不多的食品和淡水,其前后部就已经浸泡在海水中了。 水手们登上木筏后,木筏存在的问题更暴露出来了。 152人挤在不足140平方米的木筏上,由于过载,木筏下沉。 人们不得不站在齐胸深的海水中。 而后,连接木筏的救生艇的缆绳被砍断,木筏在大海中随波逐流。 在以后的几天中,由于饥饿、干渴、烈日、恐惧和恶劣的气候,人们的精神崩溃了,为争夺食品、淡水而相互厮杀,有的被杀死,有的眼球被挖去,有的绝望后跳海。 到7月7日早晨,人们才发现一夜的杀戮中有63人毙命。 人员的减少,使船体变轻,木筏开始浮出海面,站立了两天的人们终于可以坐下休息了。 第三天,饥饿开始威胁人们的生命。 用人肉充饥的念头随着人们难以忍受的饥饿感和强烈的求生欲产生了。 几个士兵不顾一切地拿出刀来,割下死者身上的肉生吃,受过良好教育的军官们开始不忍如此做,他们企图用钓上来的鱼充饥,但多次努力都失败了。 终于,良好的教育被饥饿的折磨和求生的欲望征服了,军官们也开始加入“食人族”的行列。 到7月9日,木筏上只剩下30个遇难者。 然而,他们中的一半人身受重伤。 在食品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健康的人们为了生存,做出了两个残忍而理智的决定:一是把所有重伤员都抛入海中;二是为不再发生械斗,除一把刀外,其余武器统统扔到海里。 这样,木筏上只剩下15名幸存者。 7月17日,当幸存的15名遇难者在这个木筏上漂泊了13个昼夜之后,终于在海平面上望见一根桅杆,这正是向他们驶来的双桅帆船“百眼巨人”号。 今天,在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和美国哈希里奇市的福格博物馆中,各珍存着名为《梅杜萨之筏》和《“梅杜萨”号木筏上的骚乱》的两幅油画,他们的作者都是代奥多·席里柯。 冰海沉船——“泰坦尼克”1912年4月10日,英国新建成的大西洋邮轮“泰坦尼克”号,载着2224名乘客和船员,从英国南安普敦开往美国纽约,作横越大西洋的处女航。 这艘20世纪初最大最豪华的远洋客轮,载重量是4.6万吨,长269米,有双层底的船体,分成16个水密舱。 由于其中4个舱室进水后也能保证该轮不沉没,故号称“不沉之城”。 4月14日,星期天,“泰坦尼克”号船已航行在加拿大纽芬兰岛以东600多海里的海面上,预期17日可安全到达纽约。 这时,在“泰坦尼克”号前方50海里的“加里福尼亚人”号轮船向“泰坦尼克”号转发了在其前面航行的通讯船——“卡利弗尔尼安”号发来的电讯:我们正绕过一个浮动冰山区。 “泰坦尼克”号收到电讯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继续按原航速前进,越来越接近拉勃雷道寒流。 此时气温在不断下降。 同时“加里福尼亚人”号已经发现了小块浮冰和冰山,并做了防止撞到冰山上的准备工作。 再次以无线电通知“泰坦尼克”号客轮。 但是,“泰坦尼克”号的无线电报务室在这关键时刻却忙于拍发雪片似的旅客私人电报,对此份电报未加理睬。 午夜23时40分,继续前进的“泰坦尼克”号的两名在前桅楼上瞭望的水手惊呼:正前方发现一座巨大冰山!值班长下令左满舵,向后倒车。 可惜为时已晚,惯性将船首推向冰山,水线以下的尖棱角,把船体撞开了10多米长的口子,海水汹涌般涌入船舱,船员立刻启动抽水泵,但已无济于事。 冰山撞破了前舱、一舱、二舱、邮件舱和五、六舱以及锅炉舱。 船前半部破损舱中水越灌越多,船迅速下沉,海水又从上层甲板越过水密间隔进入船后半部各舱。 全船一片混乱,船员还比较镇静,引导妇幼老弱先登上救生艇,乐队不间断地演奏,起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在两个多小时的生死搏斗中,许多男人表现了惊人的勇气,礼让妇女儿童先下艇,甲板上出现了一幕幕生离死别的场景。 15日凌晨2时20分,“泰坦尼克”号船长下令弃船求生,同时下令发出无线电求救呼号“SOS”,向就近船舶求援。 离得最近的“加里福尼亚人”号的无线电报务员此时却睡着了,另一个船员在拨弄收发报机,他听到了求救呼号,但不懂得是什么意思。 这时离“泰坦尼克”号58海里处从纽约方向开来的“卡帕聂”号收到了呼救讯号。 起初他们还不相信这么庞大和先进的“泰坦尼克”号竟会出事,等到确信无误时,以17节速度全速赶去,但还需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出事地点。 在“泰坦尼克”号上,船员不断向天空施放火箭,向周围打灯光信号,企求他人救助,但都无济于事。 “泰坦尼克”号下沉的速度越来越快,机器和锅炉的炸裂发出了震耳的声响,甲板上的旅客和船员纷纷跳水逃生,随着烟囱的倒下,全船在巨大的旋涡浪涌中消失。 待到“卡帕聂”号赶到时,仅从救生艇上救起711人,1513人葬身冰海。 “泰坦尼克”号客轮遇难的消息震惊了世界。 关于海上人身安全问题、海船可靠性和航行安全性以及海上通讯联络救助等问题,都引起了国际上的严重关注。 1913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海上人身安全会议通过决议,要求每艘船为每一个乘员提供救生装置;在每次航行期间,要进行救生艇训练。 同时由于“加里福尼亚人”号没有听到“泰坦尼克”号的遇难呼叫,规定船舶保持24小时无线电值班,并确定在北大西洋航线上进行国际流冰巡逻,及时向航船报警。 “跃进”号触礁“跃进”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轮。 1965年4月它开始首航日本。 1965年5月1日13时55分,当“跃进”号行驶到南朝鲜济洲岛附近的苏岩礁海域时,突然发出“我轮受击,损伤严重”的紧急求救密电,14时10分,又发出“SOS”国际求救信号,不久巨轮就沉没了。 对于“跃进”号突然失事沉没的原因,外电报道很多,有的说,出事时有巨大的爆炸声响,显然系遭到武器攻击;有的说,是遭到来历不明潜艇的攻击;日本全亚细亚广播电台发布:中国生产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巨轮“跃进”号因腹部中了鱼雷而沉没。 外国舆论大都认为“跃进”号的沉没是政治事件。 因此,调查“跃进”号沉没的原因,受到国际国内的关注。 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了这次事故的调查工作。 周总理于事发第三天就接见了“跃进”号的主要船员,详细询问了有关情节。 5月12日,周总理乘飞机到上海,再一次听取“跃进”号上被营救人员的汇报。 周总理反复强调,到出事海域查实情况是关键的一步,只有进行海底探摸,获得物证,才能判断出是受到敌方攻击,还是航行触礁。 在没有取得确凿证据之前,不做结论,不发消息。 周总理还指示海军和交通部联合组织海上编队前往现场调查。 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具体指导下,5月18日9时,由10艘舰船组成的海上编队(包括潜水工作船、护卫艇、猎潜艇、扫雷艇等组成的调查分队和战斗警戒分队)从上海吴淞港起航。 编队由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刘浩天率领。 19日到达现场,20日找到苏岩礁,22日发现“跃进”号失事沉没位置。 24日潜水员摸到沉船船首上的“跃进”二字,该船锚孔朝上,甲板近似垂直,船体左倾侧卧海底。 在整个水下调查阶段,海军和交通部经过认真挑选,集中了25名优秀潜水员先后下潜72人次,一次下水作业时间超过30分钟的占69.4%,有三人次水下作业时间超过1小时。 这在当时世界潜水史上也是罕见的。 潜水的医务保障工作由海军医学研究院负责。 经过潜水员多次水下探摸,发现“跃进”号沉船有破洞之处,凹陷5处,龙骨折裂1处,其中最大的破洞长17米,宽15厘米,在铜板凹陷处有压碎的礁石和紫红色的漆皮残片。 潜水员还从沉船和在苏岩礁被撞处取回包括航海日志在内的29件物品。 海上编队指挥员将上述情况用电报发往北京。 周总理在看完最后一份电报后,指示新华社发表声明:……经过周密的调查,已经证实“跃进”号是触礁而沉没的。 中国政府的声明,平息了外国报纸的种种猜测。 “基兰”号海上平台沉没1979年3月27日下午6时29分,海上油田的一次特大海难事故发生了。 位于挪威北海大埃科菲斯克海上油田的“亚历山大·基兰”号是一座很大的住人钻井平台,共有212名工人。 平台比足球场还大,看上去很像一艘用高跷支起来的大船。 它重达吨,两层甲板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机器货舱、保管室和机舱,四周是用预制钢件搭的4层宿舍,顶部甲板的直升机停机坪旁耸立着160英尺高的井架。 “亚历山大·基兰”号的浮力来自用锁链锁在平台下面的沉箱。 为了使平台能抵挡北海狂风恶浪的袭击,大埃科菲斯克油田花了58亿美元购置最先进的设备,这足以抵挡任何坏天气,支柱与沉箱都有密封的防水分隔间。 但现在一根主要立柱断了,平台向前倾斜,浸入海中。 平台倒塌后,惊慌失措的人们拥挤着涌向甲板。 冰冷的海水漫上来了,很多的人被淹死了。 逃出来的人又面临着另一种危险——7艘救生艇只有4艘能用,而这4艘挂在平台背面的小艇离海面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现在甲板的倾斜度达到了50度,甲板上的钢铁缆索在东滑西荡,乙炔瓶四处乱滚。 一个油筒裂开了,甲板上到处都是滑腻腻的油。 许多人爬上了平台顶部,狂风海浪吹打着他们,一些人失手掉进了冰冷刺骨的海水中。 狂风在怒吼,海浪在咆哮,黑夜渐渐降临了,旁边那座平台发出了“亚历山大·基兰”号遇难的消息。 顷刻间,这一消息便传遍了全球。 下午7点,英国皇家空军的一个基地里的内部扬声器响起了紧急的声音:“紧急起飞!大埃科菲斯克油田平台倾覆!”驾驶员鲍勃·内维尔和他的机组人员冲向他们那架巨大的黄色“海上霸王”直升机,他们的代号是“救援31”。 在北海的另一端,挪威的索拉空军基地,尼尔斯·罗德索伊和他的机组人员驾驶的另一架编号为“海盗51”的“海上霸王”直升飞机也飞向了出事地点。 奥伊文达·奥特森驾驶着代号“海盗50”的直升机紧随在后。 还有很多的船,不管是油船、货船甚至是小渔船,只要是接到求救讯号的就纷纷向出事地点驶去。 尽最大可能营救遇难人员。 与此同时,英国空军的“猎人”式侦察机也在高空盘旋,向营救人员通报情况。 经过4天的紧张搜索和海上抢救,一共救出89人,123人死亡或失踪。

标签: 一场穿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之旅 从宁波航向北海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