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旅游业的未来: 最新项目如何塑造城市的发展轨迹

admin 北海旅游攻略 2

北海,这座滨海城市,以其迷人的沙滩和温暖的海水而闻名,正迎来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新项目正在打造中,这些项目有望将北海提升为全球旅游目的地。

银滩国际旅游度假区

银滩国际旅游度假区是北海最具雄心的旅游项目之一。它位于市中心的北部,占地22平方公里。度假区内将建成豪华酒店、度假村、购物中心、娱乐设施和一个世界级的会议中心。

银滩度假区的开发将为北海带来大量游客,预计每年可接待超过1000万游客。这也将创造数千个就业机会,提振当地经济。

北海国际机场

北海国际机场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机场,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机场将连接北海与中国主要城市和国际目的地。机场的建设将使北海更加容易到达,吸引更多游客。

北海国际机场的建设还将为北海带来投资和经济增长。机场周围将会建成新的商业和住宅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北海海洋公园

北海海洋公园是一个大型海洋主题公园,将于2023年开业。公园将拥有各种海洋生物展品,包括白鲸、海豚和海狮。海洋公园还将包括一个水族馆、一个海洋动物保护中心和一个海洋主题酒店。

北海海洋公园有望成为北海的主要旅游景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公园将为北海提供新的教育和娱乐场所,并为当地社区创造就业机会。

北海高铁

北海高铁是一条正在建设中的新高铁线,将连接北海与南宁、广州和深圳等主要城市。高铁的建设将缩短北海与这些城市的旅行时间,使北海更容易到达。

北海高铁的建设将使北海受益匪浅,促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高铁将为北海带来更多游客,并使企业更容易将其产品运输到全国各地。

结论

北海正在通过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新旅游项目迎来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些项目将为北海带来大量游客,创造就业机会,提振当地经济。北海有望成为一个全球旅游目的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有谁知道广西省各地级市2010年的经济排名

2010年广西城市经济排名:1、南宁市(在东盟,大西南,泛珠三大背景的催化下,享受中央沿海开放城市政策后,经济飞速发展广西城市的老大)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简称邕,拥有1680多年的历史。 从远古到近代,这座城市都在不断的创新发展,时至今天,它是中国西部各省区唯一沿海的省会城市,是中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是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重要中心城市,是沟通中国和东盟的前沿城市。 2004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财政收入7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2.23%。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76亿元,增长36.99%;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外贸出口总额5.25亿美元,增长2.57%。 内外资合同引进资金256.08亿元,增长101.15%;实际到位资金122.54亿元,增长105.19%。 2、柳州市(强大的工业体系使柳州屈居南宁稳居广西第二把手把交椅)又称龙城,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名城。 全市辖六县四区,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51.3万人,居住有汉、壮、苗、瑶、侗等48个民族。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构成了柳州的禀赋特色,日趋发展的工业经济彰显着柳州的时代特征。 2003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7.82亿元,财政收入58.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2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3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500.1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2.64亿元。 3、桂林市(经过空前的城市改造和众多旅游新项目及高新科技的发展,排名接近并将超过柳州)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它地处广西东北部,是桂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桂林市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 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在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缓解,城市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构架初步形成。 “十五”期争取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通过扩大投入,使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建设有重大进展。 4、玉林市(繁荣的民营经济,和众多的消费人口,支撑玉林保持桂东南老大广西四哥的位置)所辖二区五县市的建成面积达 74.43平方公里;其中玉林市城区常驻人口近40万人;城市住宅人均居住面积10.42平方米。 现在, 玉林市正在以玉林市城区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为纽带,以北流、容县、陆川、博白、福绵、兴业、玉州为卫星城,把玉林市建设成为现代化组团式城市群。 把玉林建设成为科技、运输、旅游、金融综合发展、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现代农业中心,工业基地、商贸中心、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和旅游胜地,使玉林成为具有亚热带风光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八五”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28.63%。 199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54.25亿元(90年不变价),比上年增长11.82%,农民人均纯收入2240 元。 乡镇企业在广西、在全国享有盛名,是玉林经济具活力的增长点。 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形成了富有玉林特色的技术力量雄厚的工业格局,建立了以机械、建材、陶瓷、食品、制药、糖纸、化工、卷烟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培养出以玉柴机器、玉林制药、广西运美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 1996年第二 产业增加值60.70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 53.36亿元,居广西前列。 5、北海市(从地产泡沫中走出,开始谋求新的机遇,西南出海大通道和大型临海工业造就北海迅猛发展使之超过老工业城市梧州,屈居第五) 近十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是2004年。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8.1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0.8亿元、52.9亿元、64.4亿元,分别增长4.7%、21.5%、10.2%。 。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提升。 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增加值,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达44.21亿元,增长23.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4.2%,拉动经济增长5.3个百分点。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2.05亿元,增长27.41%。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8 家,其中本年新增14家。 工业产品结构继续改善。 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46.9%;工业品出口交货值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7%;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3.9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9.05亿元,增长35.13%;工业产销率95.58%,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8.61亿元,增长28.79%,其中利润3.22亿元,增长59.18%;亏损企业个数减少16个。 6、梧州市(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珠江航道改造的完成,接受广东辐射的效果初步显现成为两广枢纽,开始聚积底气准备超越沿海城市,完成其超越发展的第一步)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梧州市是我国西部大开发12省(市)区中最靠近粤港澳的城市,是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接受粤港澳台地区产业、技术、资金转移的最前沿地区。 东邻广东,南接玉林,西连贵港,北通贺州、桂林。 浔江、桂江汇于市区为西江。 三江交汇处黄绿分明,人称鸳鸯江。 梧州集广西水流85%以上,有“广西水上门户”之称,与粤港澳一水相连。 水路距广州341公里、香港436公里、澳门384公里,为广西距港澳最近的港口口岸城市。 梧州口岸为国家一类口岸。 梧州口岸有百年对外贸易历史,设施齐全,基础较好,与世界五大洲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梧州市是广西最早的工业基地。 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梧州市的火电、火柴、肥皂、电池、机械、纺织、治炼、医药、化工等行业就享有盛誉。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梧州市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全市拥有纺织、化工、食品、机械、电子、塑料、制革、制药、服装、造船、轻工、印刷、石材等10多个工业门类。 林化林产工业、轻化工业、食品工业、房地产业、对外贸易已发展成为梧州的优势产业。 广西红日、中恒集团已先后上市。 梧州已拥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名优产品占全广西的14%左右。 7、钦州市(整合为一个经济体走廊逐步成熟,桂南小城市群飞速发展)是广西沿海金三角上的一块宝地。 这里气候温和宜人,河流水库众多,土壤肥沃,植物繁茂。 自然资源丰富,依水临海,山川美丽,游览风景迷人,名优产品繁花似锦,有兴旺发达的农业。 也有大有可为的海洋捕捞养殖业,城乡市场广阔,开发建设有着很大潜在优势。 全市工业目前已形成制糖、医药、食品加工制造、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 制糖、医药工业是全市的两大支柱,医药工业以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为主。 全市还拥有乡镇、村办工业1.94万个,从业人员13.38万人,产值达万元。 全年实现工业不变价总产值万元,同比增长13.65%,实现工业增加值万元,同比增长12.73%,完成税金及附加万元,同比增长9.5%。 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共131家,在职职工人,资产总额万元,负债总额万元,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万元。 2003年钦州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009元,人均财政收入为302元,工业利税占财政收入比重为30.4%,城镇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为11.2%。 全市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3.8%、24.1%和32.2%,其中工业占GDP比重为18.41%,工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人口比重为7.8%。 8、防城港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 )是1993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沿海开放城市。 防城港市因港而得名,依港而发展。 全市拥有大小港口10多个,其中防城港是广西乃至中国西部第一大港,是全国枢纽港之一,以水深、避风、不淤积、航道短和可用岸线长而著称于世。 至2003年已建成泊位2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4个,年吞吐量超过1300万吨,与71个国家和地区的227个港口通商通航,跻身全国大港行列。 21世纪的防城港已成为大西南与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最现实最便捷的出海口,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 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防城港市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格局中居于特殊的战略地位。 9、贵港市(经过十几年的工业建设,已经走上了工业强大稳定发展的道路)地级市成立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市政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日臻完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极具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7.3%,财政收入8.08亿元,增长1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亿元,增长14%。 目前,贵港市已建成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工业新格局,是广西新兴的工业基地。 形成了制糖、造纸、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机电、化工、冶金、纺织、医药、皮革、食品、印刷等10多个门类的地方工业体系。 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贵港市将继续加快以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经济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一座现代化内河港口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将在祖国南疆崛起,西江河畔这颗璀璨的明珠将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0、百色市(新型的工业建设和南贵昆经济圈中心等优势开始化为百色发展的实际动力)充分利用加快西部大开发、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珠三角经济区等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项目为中心,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放带动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和工业立市战略,依托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几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02.99亿元,增长15.3%;财政收入完成24.7亿元,增长22.9%;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2.99亿元,增长34.97%。 200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把百色打造为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 近年来,百色倾全市之力,围绕铝工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建设,决心奋斗10年左右,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财政收入100亿元左右。 百色正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百色经济社会正沿着高速发展的轨迹飞驰。 11、贺州市(挟新兴能源工业和交通要道等优势初次登场,开始踏上广西城市舞台)近年来,贺州市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企业化, 巩固提高商贸旅游业,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加工型的特色工业,突出发展市场潜力大的电力、林产、 造纸、制药、冶炼、建材、陶瓷、服装、食品等优势产业。 开发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建成了以合面狮电厂、昭平电厂、龟石电厂和中胜火电厂等 骨干电厂和100多个小水电站构成的独立电网,拥有上市电力企业——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不仅保证了贺州市工农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其 价廉质优的电能还输往广东省部分县(区),成为“西电东送”的通道和重要基地。 近年来,贺州市共引进资金20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大大改善了贺州市经济发展的硬环境。 目前,贺州市城区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市区道路121条,总长73.68公里。 贺州市交通运输以公路和水路航运为主。 207、323国道和三条省道干线贯通境内;目前已开工建设的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和即将动工建设的洛阳至湛江铁路、汕头至昆明高速公路也都穿过贺州市。 为承接粤港澳的区域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贺州市建立了旺高、西湾、信都工业区和贺州高科技工业园,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招商引资增加经济总量。 尤其是自治区级开发区旺高工业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首期开发3.85平方公里。 目前已完成 130多公顷土地的“六通一平”建设及主干道路的绿化。 工业区实行低水费电费,低土地价格。 目前已有7家企业落户工业区,投资总额5.5亿元,项目涉及制药、食品加工、服装、轻工等行业,另有一批项目也已达成投资意向。 旺高工业区正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便捷的交通条件、优惠的投资政策、高效的管理服务,成为海内外客商投资兴业的热土。 12、河池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县分别被划为区定和国定贫困县市。 现在正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制约,至1984年河池二市九县分别被划为区定和国定贫困县市。 1985年后,扶贫攻坚战打响,全地区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中心,以解决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实施科技扶贫、对口扶贫战略。 经过十多年奋战,全地区提前一年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规定的目标。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河池撤地设市,这是河池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地级市成立后河池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城市引领,矿电支撑,两翼齐飞,三化互动,全面发展。 发挥水电、有色金属两大优势,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坚持改革开放,优势产业,重点项目和路桥经济带动,积极建设西南通道经济带和红水河经济带,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产品品位和市民素质,为实现富民兴市新跨越目标而努力奋斗。 13、崇左市(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 富有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发展工业是振兴崇左市经济的关键)区位得天独厚,是中国走向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 崇左市大力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和进出口加工型工业,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整合现有资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构建优势明显、富有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加快发展工业是振兴崇左市经济的关键。 崇左工业园、大新锰谷工业园、左江农产品加工园、凭祥边境经济合作区、扶绥华侨投资区、大新桃城乡镇企业工业区、天等特色产品加工园等工业园区。 崇左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科学规划设计,扩大城市规模,加快新区开发,启动旧城改造,重点路楼建设,主攻标志工程,突出景观亮化,注重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加强经营管理,打造精品城市。 要通过银行融资、国债投资、引进外资、鼓励社会投资、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搞好土地开发等多形式多渠道筹措城市建设资金。 今后5年计划投资35亿元,实施城市建设“9610”工程,开工和竣工100个项目,使城市初具规模。 14、来宾市(2002年12月28日才正式挂牌成立的地级市,至今还不满十周岁。 唯其古老,愈现底蕴魅力;唯其年轻,弥见朝气活力。 暂时排于十四位)位于广西中部的来宾市,素有桂中之称。 全市现有工业企业600多家,电力、制糖、冶炼已成支柱产业;造纸、建材、制药、矿产品、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有一定规模;一批有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业相继涌现,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登台亮相。 八一铁合金厂是全国目前最大的锰铁合金生产基地,来宾冶炼厂铟冶项目每年铟产量占全世界铟产量的1/4;全市13家大中型糖厂,总日榨能力5万吨;新规划的工业园区,以高、新、强为目标,按照功能齐全、科技先进、环境优美的现代工业园区要求设计,目前已全面启动。 建市近两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政建设进展突飞猛进,全市正在形成交通综合配套、水电供应充足、通信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的基础设施新格局。 同时,全市全面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对客商实行保姆式服务,为各方投资者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业乐园。 法国北方电业集团、亚洲康密劳有限责任公司、英国糖业集团、广东东莞糖业集团公司等一大批国外、区外大企业纷纷落户来宾市。 来宾,正成为客商投资置业的一方热土。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 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进党的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 这一战略的实施,确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地位,从生态文明领域迈上道德高地。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转折点,如何汲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符合科学发展和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亟需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灿烂的文明。 不考虑私有财产、阶级分化和国家制度,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分析,随着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由被动接受、初步探索、过度征服到和谐共处,人类文明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阶段,现在开始向生态文明的阶段迈进。 生态文明是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目前认识的最高境界。 21世纪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和管理模式改进,全世界各国政府对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达成共识,标志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始。 生态文明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系统,是建立在知识、教育、科技高度发达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文明,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明确人类社会必须在生态基础上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不仅吸收人类以前的先进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 为此,生态文明也可称作“绿色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建设生态文明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过程。 近些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已经逐步探索出相对完整或明晰的实践途径,但是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态,面临着许多有待开拓、创新的领域,包括思想观念、战略规划、体制机制、产业发展等方面。 (一)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确立科学的价值观、财富观和消费观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认为不仅人是主体、有价值;自然也是主体、也有价值。 人类、自然共同作为宇宙的成员,具有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运行轨迹,人类企图违背自然规律改变它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因此,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已成为21世纪的先进理念和主流伦理。 生态文明的财富观认为农业文明是以土地资产为主流的财富观,工业文明是以有形和无形资本为主流的财富观,而生态文明则是要求以绿色财富为主流的财富观。 绿色财富是指以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为前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财富,具有生态性、和谐性、安全性、节约性和可持续性的特征。 比如,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绿色的食品、宜居的环境,森林、湿地、草原等都是巨大的财富。 按照世界银行衡量的新标准,绿色财富包括绿色人造资本、绿色自然资本和绿色人力资本:如环保节能建筑物、环保型交通工具是绿色人造资本;山清水秀、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绿色自然资本;德才兼备、有创新意识,受过良好的绿色教育,具备生态环保人格的绿色人才称为绿色人力资本。 生态文明的消费观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是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 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则要求扩大“绿色文明”发展空间,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要求消费无污染、质量好、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产品,提供节能、环保、健康、安全、舒适的服务;要求转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形成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鼓励人们更加关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二)建设生态文明要进行系统的战略规划和设计近年来,我国在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青藏高原的生态保护、中部和东部的工业污染治理、热带生态和海洋生态的保护等方面,已启动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的有益探索;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仍需在发展方式、战略布局、开发保护等战略层面作出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发展方式主要是实现两大转变,即由高碳发展方式向低碳发展方式转变,由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向集约环保的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应当创造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 这是因为消费欲望的贪婪膨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不管贫富贵贱,人人都必须共同承受,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一系列在保护中有序开发自然资源和促进适度消费的战略举措。 特别是中国生存着世界五分之一的人类,其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只能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可能去赶超美国。 二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可支配财力,尽快健全城乡统一的低标准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免费义务教育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逐步提高失业、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项目的保障力度。 三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资源环境的替代作用。 将中国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 要淡化官本位观念,优化创业环境,鼓励千千万万优秀人才到基层、到企业去创造财富,特别是创造绿色财富;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提升我国人力资本优势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性人力资本的投入,特别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等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坚决革除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通过减免税等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增加对各类人力资本的投入,逐步形成个人、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参与、分别投入、各得其所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 四是促进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与农村资源的占有相协调,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对资源、环境构成巨大压力。 应该从13亿人口的国情出发,结合人口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城镇化政策;采取严格而系统的措施,扭转盲目扩张、千城一面的建设格局,特别是各城市进行建设规划时,应科学预测人口变化趋势,合理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留出弹性较大的生态用地规模,形成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群,使城市建设在绿色环境中,以便应对将来人口总量变化,确保城市对农村人口的吸纳与农村资源的占用同步协调推进,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惠州、株洲、贵阳、徐州、唐山和北海等城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战略布局主要是对国土(包括海洋)空间作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布局。 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制定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并确立其法律地位,这是现有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和深化,是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维护未来15亿人口的生态安全;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之间生活水平、福利水平的差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发展成果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应区分轻重缓急,重点突破。 按照服从中央大局和地方发展的原则,一是优先编制和公布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二是四类主体功能区中,优先开展禁止和限制开发区规划工作;三是先行提高人口素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并从空间的层次性、管理的有效性、运作的协作性以及健全法制体系等层面,正确处理好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科学构建“部门分工与协作”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 根据功能区的属性,分类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 开发保护主要是保护好我国13亿人口以至今后15亿人口赖以生存的生态安全。 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如西部地区作为我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蕴藏天然气、煤炭等多种资源;但是,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地区,位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制约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制定生态资源补偿政策的同时,可通过建设新型生态工业园区的模式,探索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新途径。 生态工业园区是一种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决策咨询体制。 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设立国家战略咨询委员会,把精力充沛、从政经验丰富的部分领导干部、著名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履行为党中央、国务院就国家发展的战略进行系统咨询、研究和设计的职能,协调国家各种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是建立生态、资源、环境三大补偿机制。 建立以财政转移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资源、环境三大补偿机制。 我国目前在很大程度上缺乏融合自然的经济政策,使用生态资源获益方不必承担生态环境恶化的责任,环境保护者没有必要的经济激励。 生态、资源、环境三大补偿机制是重新调整各利益相关者生态、经济成本与收益的必要措施,按照破坏者付费、使用者付费、受益方付费等原则,率先在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点流域及区域生态功能区等关键领域建立补偿机制。 积极推行市场化生态补偿,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生态保护者与生态受益者之间自愿协商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资源使用权、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的补偿模式;着重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源资本化、生态资本化,促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 三是建立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机制。 构建区域管理的制度基础,包括完善统筹区域发展的管理机构与组织,明确统筹区域发展规划,规范统筹区域发展政策,统筹区域发展决策程序,确定不同类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有针对性地指导与评价各地生态文明建设。 发展绿色产业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绿色产业是保护和利用生态资源的战略抉择,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更是中国十几亿人口幸福指数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当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引起全世界有识之士的深刻反思,这是一件坏事,但也是一次难逢的重大机遇。 可以肯定地说,全世界正在孕育着一场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环保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或者叫绿色革命。 因此,发展绿色产业无疑是引领世界潮流的朝阳产业,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文明复兴的科学跨越之路。 这些基础工程包括:(一)加强新能源开发与利用(二)发展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三)发展高效优质绿色农业(四)发展绿色旅游等生态服务业(五)发展生物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政治层面,在于中央决策层和地方领导层的意志和政策。 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生态观;加强法制建设;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推进生态民主建设,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教育、行政等各种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节能减排,最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口剧增:

人口爆炸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也严重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如此庞大的人口本身每年会排放出惊人数量的二氧化碳,其结果将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直接增加,由此产生的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

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21世纪,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清楚地表明,自上世纪末以来,地球表面的温度一直在上升。

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

海平面的变化呈现上升的趋势。 根据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平面可能上升50厘米。 不采取正确的措施将直接导致产生淡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 此外,大量来自陆地的有毒化学废物和固体废物不断排入海洋、海水发生重大漏油事件以及人类活动对海岸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地遭破坏:

农业生产不合理是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良好的植被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由于过度砍伐树木、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和过度放牧,人类活动继续对植被造成破坏。 土壤侵蚀降低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从而降低了土壤生物生产力及其维持生产力的能力。 并可能造成大规模洪涝灾害和沙尘暴和生态环境恶化。

5.酸雨危害: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酸雨会破坏森林,使湖泊酸化,危及生命。 在20世纪,大多酸雨集中在欧洲和北美,发生在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6.火山活动和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

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 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

扩展资料

全球变暖的危害:

1.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 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事件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气候灾害频发: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3.人体健康受到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 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 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全球气候变暖

标签: 北海旅游业的未来 最新项目如何塑造城市的发展轨迹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