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旅游业的先驱:探索塑造当地产业的传奇人物

admin 北海旅游攻略 3

北海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令人惊叹自然风光的沿海城市。旅游业已成为北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非凡的人物对该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 冯子材

冯子材是一位清末名将,在中法战争中率军抗击法国侵略者,取得辉煌战果。战争结束后,冯子材退休后定居北海,并大力开发当地的旅游业。他投资兴建了多处景点,包括著名的北海公园和冠头岭景区。

2. 岑春煊

岑春煊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大力推进了北海的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他倡导下,北海开辟了海滨公园,并建立了北海港,为城市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容闳

容闳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和教育家。他曾担任美国驻华公使,并在回国后致力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晚年,容闳回到北海故乡,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公园——银滩公园,为北海发展旅游业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4. 熊希龄

熊希龄是北洋军阀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企业家。他担任北洋政府总理期间,大力支持北海旅游业的发展。在他的倡导下,政府投入巨资修建了北海至钦州的铁路,缩短了北海与内地之间的交通时间,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

5. 陆荣廷

陆荣廷是北洋军阀时期广西的都督。他在任期间,着力将北海打造成广西的旅游胜地。他投资修建了北海至南宁的公路,并开设了北海至香港的航线,极大地便利了游客的出行。

6. 黄绍竑

黄绍竑是民国时期广西的省主席。他坚持发展北海旅游业,并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在他的领导下,北海建成了多家现代化酒店和旅游设施,旅游业开始兴盛。

7. 陈此生

陈此生是20世纪90年代北海市委书记。在他任期内,北海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他提出“海滨城市、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并大力推进北海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在陈此生的领导下,北海建成了银滩旅游度假区,并开发了多项特色旅游项目。

结语

这些北海旅游业的先驱们,他们怀着满腔热情和远见卓识,为北海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北海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中,激励着后人继续开拓创新,为北海旅游业的更加辉煌的未来而努力。


目前科学尚无法解释的自然之迷

秦始皇兵马俑之谜1994年3月1日,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二号俑坑正式开始挖掘。 这是本世纪以来巨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二号俑坑内已出土有铜矛、铜弩机、铜镞、残剑等,其中还发现了一批青铜剑,长度为86厘米,剑身上共有八个棱面。 考古学家用游标卡尺测量,发现这八个棱面的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已经出土的19把青铜剑,剑剑如此。 这批青铜剑内部组织致密,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纹理来去无交错,它们在黄土下沉睡了2000多年,出土时然光亮如新,锋利无比。 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剑的表面有一层10微米厚的铬盐化合物。 这一发现立刻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只是近代才出现的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了专利。 在清理一号坑的第一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的程度超过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 当代冶金学家梦想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墓葬里。 事实上,关于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绝不是秦始皇时代的发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掌握了这一先进的工艺。 春秋五霸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春秋争霸的最后一幕。 岁月的流逝,使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静静沉睡在历史的长卷里,忙忙碌碌的后人几乎把它遗忘了。 然而,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剑身上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用剑”跃入人们眼帘。 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 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 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 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溶点大约在4000℃。 中华文明中曾有过太多的秘密,谁能想象,本世纪50年代的科学发明,竟然会出现在公元前二百多年以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的士兵手里挥舞的长剑,竟然是现代科学尚未发明的杰作?问题是在发现以后,我们用什么态度来解释这种超常规的科技早熟现象?我们真不希望看到有些人用“偶然”来解释,它应该有一个更加具体的说明。 假如以上的事实是真实的话(至少铬盐氧化处理不是假的),那么我们就会问:他们的技术源渊是什么呢? UFO之谜国防情报处是美国五角大楼内部的一个秘密情报机构,它负责协调全美陆海空三军的情报活动。 国防情报处不仅仅为五角大楼,而且也为中央情报局工作。 70年代末,美国的不明飞行物研究组织——“公民反对掩盖不明飞行物真相”曾给国防情报处依照“消息自由法”递交了查阅档案的申请。 他们希望能从国防情报处那里得到它所拥有的有关不明飞行物事件的档案。 起初,如同其他的美国政府机构一样,国防情报处对它与不明飞行物研究的任何关系都矢口否认。 然而最后,它还是不得不公开了3份引人注目的不明飞行物档案。 那3份被国防情报处首先公开了的秘密档案内容,是美国典型的史苔芬·施皮伯格电影的蓝本。 3个档案其中之一所涉及的,是1976年9月19日伊朗空军发现不明飞行物的情况的汇报。 1)1976年9月19日晚上12点半左右,伊朗国家空军总指挥部接到首都德黑兰附近米舍兰地区居民的4次电话。 那几位居民在电话中说,他们在当地的天空中发现了非常奇怪的飞行物。 有的人说那些不明飞行物的形状类似于鸟。 有的人却把它们描述为闪着强光的直升机。 他(指伊朗国家空军基地起草报告的人)给那些居民解释,所谓的奇异飞行物有可能是星星。 在与位于梅拉巴德的空军机场通过电话之后,他于是决定,立刻亲自去看看那些东西。 2)本月19日凌晨1点30分左右,这架F?截击机位于德黑兰以北大约40海里的空中。 由于这个不明飞行物所闪出的光非常强烈,所以,在70海里以外,它便能被看得一清二楚。 当这架飞机向这个不明飞行物靠近到20海里时,该飞机上的报话系统和监控设备突然失灵。 这时,飞行员不得不返回沙罗奇基地。 当飞行员刚刚把飞机的头掉过,飞机舱内的监控设备和信号系统的功能不但一下子恢复了,而且刚才那种发动机突然熄火的危险都消失了。 1点40分,第二架战斗机升空。 当这架飞机位于德黑兰以北27海里、高度为150海里的空中时,飞机的雷达屏上开始出现了这架不明飞行物的踪迹。 3)这一不明飞行物的体积,大约同一架波音707(加油机)的规模相等。 由于这架不明飞行物发出的光线非常强烈,因此,难以对它的体积做出准确判断。 这架不明飞行物在朝地面作垂直飞行时发出蓝、绿、红、橙次第变化着的强烈光柱。 由于这些光柱的波频看上去非常高,所以它们都能被人在同一时刻观察得到。 当这两架F?截击机把这一不明飞行物追踪到德黑兰以南的空中时,它的体内突然一下子飞出另外一个光闪闪的飞行体。 这个刚飞出来的飞行体大约有天空中圆月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大小。 接着,这个刚刚分离出母体的小的不明飞行物以极高的速度朝两架F?截击机冲了过来。 其中的一位飞行员企图对它发射9-型空中截击火箭,但是这时机舱内火箭发射的控制系统失灵,报话机也没有信号了。 就在这时,这位飞行员迅速仰身把飞机拉了一个高弧,试图甩掉那个不明飞行物。 他紧接着再作了一个俯冲。 然而原先的那个不明飞行物却跟了上来,与它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着三四海里的距离。 就在这位飞行员仰升俯冲企图摆脱跟踪时,那个从母体不明飞行物中分离出来的第二架小的不明飞行物,它一直处在该架飞机在空中划出的弧圈之内。 过了一会儿,那架小的不明飞行物朝母体飞去,并且合二为一了。 4)就在那个小的不明飞行物与母体合并没有多久,突然从原先的母体不明飞行物的另外一边又飞来了另一个不明飞行物,而且它垂直地朝地面飞了下去。 5)第二天天刚亮,一架直升机便载着那两位截击机飞行员,把他们带到昨天夜里那架小的不明飞行物极可能降落的所在地。 在那里,除了发现一段被怀疑有可能是那个不明飞行物着陆点的枯水河床外,他们再没有发现其他与之有关的东西。 当这一行人来到该地带的西边时,他们偶然得到了很有价值的情况。 那里居住着一户人家。 这个家里的人说,他们昨天半夜时听到了外面很大的响声,并且伴随着这种响声,房子的外面还发出闪电一般的强光。 于是,人们便开始对这一地带和那两架飞机进行测试,看它们是否有核辐射现象。 以后如有结果出来,我们(这里指国防情报处)将迅速呈报。 这份档案在它的开头所列出的一大串美国政府和军事机构的名单,不难使人看出,发生在伊朗的这起不明飞行物事件,曾经引起了美国政府最高领导层的高度关注。 木乃伊咒语1923~1930年之间,英国有22个人的死亡让杂志报章分外激动,他们的死因都共同指向一件事——木乃伊咒语。 头一个倒下的是卡那封勋爵(George Edward Herbert),他在1914年获得了埃及“国王谷”的挖掘权。 1922年11月,他带着30名专家随从在谷里的幕陵内发现了“尽是奇妙的东西”:黄金铸造的雕像、动物以及木乃伊,这成为考古历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但紧跟着这“奇妙”,4个月后,卡那封勋爵病倒在开罗,病因不明,有医生说是被一只蚊子叮了左脸引起感染。 撑到4月5日,卡那封念叨着:“完了,我已经听到召唤,我准备好了。 ”一命呜呼。 他死的时候还有两件奇怪的事:开罗突然全城断电;在勋爵的老家英格兰,勋爵的爱狗也同时死去。 卡那封的死引起人们的猜测,据说当把勋爵发现的木乃伊打开后,里面的尸体左脸颊上有一个创口,与卡那封被蚊子叮的部位一致。 “木乃伊咒语”开始不胫而走,传说墓陵中的碑文翻译出来包括:“任何怀有不纯之心进这坟墓的,我要像扼一只鸟儿似的扼住他的脖子。 ”“谁要毁坏这铭文,他会回不了家,抱不了孩子,看不到希望。 ”之后进入墓陵的科学家纷纷死于怪病。 1929年,勋爵的妻子也倒下,死因据称也是左脸颊被蚊虫叮蜇。 那些年里,“木乃伊咒语”成了一宗极大的新闻,共有22名涉足发掘工作的人非正常死亡。 “木乃伊咒语”引起恐慌之外,还刺激了一些科学家和超自然现象爱好者。 与以往祭典安抚死神,足不出户以防惊扰恶灵的做法不同,他们将“鬼”拿到台面上研究。 到上世纪60年代,英国爱丁堡大学、布鲁内尔大学、利物浦大学等许多学校开设了神秘学专业,出现了所谓的“灵魂学家”。 更多民间“捉鬼队”成立,在英伦三岛奔走,鬼似乎在一夜之间占领了这个岛国:伦敦汉普顿宫发现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五任老婆的鬼魂;爱丁堡南桥桥拱下居住着恶鬼一家老小;约克从大教堂到酒吧女厕都在闹鬼,被称为“鬼城”…… 但各路正式非正式的研究之下,“鬼”的事情始终未有定论。 有与没有,分成两大阵营,以赫特福德大学的Richard Wiseman博士为代表,坚信“鬼”不过是个心理学现象,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 而另一阵营相信“鬼”存在于世上,但观点又不相同:一说为,鬼是死者的灵魂。 “灵魂存在于我们的肉体内,死亡后灵魂会进入另一度空间,但灵魂本身可能对自身状况并不自知。 ”另一说法是鬼是对过去影像的记录。 证据有“二战”遗址反复出现的伤兵,或者一个夭折的孩子出现在他常去的公园;“鬼”又被看作是“信使”,骚扰的多是亲近的人,类似中国古代的“托梦”;还有一种认为“鬼”不过是强烈磁场的放射物。 而“木乃伊咒语”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被揭穿。 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一个作家约翰·沃恩霍特指出传言中的纰漏,比如卡那封勋爵去世凌晨,并非全开罗停电,而只是勋爵所在的宾馆停电一瞬间。 所谓勋爵在英格兰的爱狗也在同时死去,也是谣言,英格兰与开罗还有时差呢。 1999年,开罗大学的一名教授查看了“木乃伊咒语”相关人员的健康档案,发现大多数接触过一种曲霉菌,这种病菌能够在坟墓中存活数千年,会致人高热、死亡。 生物学对“木乃伊咒语”的解释,也对“鬼”研究者的打击不少。 许多科学组织将各种超自然现象研究组织斥为“充满了愚昧的迷信”。 虽然理论依据不足,却不影响英国民间“捉鬼队”的兴致,一个名叫Ghost Club的组织成员说:“我们首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其次才是研究者。 ”人体自燃之谜所谓人体自燃现象,是指一个人的身体末与外界火种接触而自行地着火燃烧。 这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最早见于十七世纪的医疗报告。 至20世纪,共有200多起事件发生。 十九世纪初,有些人认为这种灾难只是降临到那些过度酗酒 肥胖和独居的妇女身上。 可是后来的众多事例证明,受害人性别男女大致数目相等,年龄从婴孩到114岁各种年龄段都有,而且有好多例是在毫无火源的地方自行无故燃烧的。 早期最有充分证据证明人体自燃事件之一,由巴托林在1673年做了记录。 那次是巴黎一个贫苦妇女,一天晚上回家上床睡觉后,夜里自燃而死。 次日早晨人们发现,她只有头部和手指遗留下来,身体其他部位燃烧为灰烬。 根据这次自燃事件由法国人雷尔在1800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人体自燃的论文。 以后不长的时间内,法国、英国、意在利都有过人体自燃现象引起轰动的实例。 最近一次比较有影响的是1976年12月27日,由《阿尔利亚先驱报》报道的拉歌斯市一户七口之家,有六个成员烧死,成为当时最难解释的谜。 报道说:“现场调查显示该木房一切物件完好无损,连被褥也整齐地放在床上,但从被焚死者的严重程度来看,房中一切应荡然无存”。 裹尸布之谜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城市都灵,从公元16世纪起就有一件镇市之宝保存在约翰大教堂附属的小礼拜堂里,世代承受着基督教信徒的顶礼膜拜,这件被誉为基督教的圣物,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都灵裹尸布”,又称作“耶稣裹尸布”。 公元一世纪初年,耶稣降生于伯利恒,其母是圣母玛利亚。 耶稣是上帝的独生子,30岁时,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渐渐成为当地人的精神和道德领袖。 耶稣与门徒的所作所为,引起了犹太教徒的仇视,由于叛徒的出卖,耶稣被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逮捕,经判决钉死于十字架上。 据《圣经·新约》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后,门徒四散逃亡,尸体无人收殓。 幸好“有一个人名叫约瑟,是个义士,为人善良公义……这人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 就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 ”想不到第七天,耶稣神奇地复活了,墓穴洞开,不见了踪影。 他的门徒彼得听闻此事,连忙“跑到坟墓前,低头往里看,见细麻布独在一处,就回去了,心里希奇所成的事。 ” ——这便是西方复活节的由来。 对于这块细麻布的下落,《圣经》经文没有再作交待,直到1353年,裹尸布到了法国巴黎沙尔尼伯爵手中,并曾于1357年在其领地的利雷教堂公开展出。 1432年,裹尸布又到了萨夫瓦公爵的手中,未久公爵府中不慎起火,殃及裹尸布,所幸此布只是稍微受损。 之后,裹尸布被转移到意大利都灵大教堂公爵住的地方。 1983年,这块布被郑重地保存在一个银盒中,供奉在都灵天主教堂的祭台上。 耶稣裹尸布长4.35米,宽1.09米,上面有一个遭鞭笞和被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的血迹影像。 影像身高1.8米,长发垂肩,双手交叉放置于腹部,在头部、手部、肋部与脚部有清晰的红色血渍状色块,正与《圣经》上所记载的耶稣被钉死时的状态相同。 裹尸布真的是耶稣基督受难的遗物吗?几百年来,历史学家、宗教学家、科学家围绕着它的真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迫于各方面的压力,以及人类好奇的天性,1986年9月29日,在意大利都灵召开了一次由教皇科学院院长主持的专题技术讨论会,出度会议的有都灵大主教的代表、教皇科学院以及来自法国、瑞士、英国等有科学家共22人。 会议达成协议,同意剪取邮票大小的样品,由世界先进的超高灵敏度的加速器质谱计(AMS)进行测定。 1998年4月21日,不列颠博物馆的考古权威和大主教一起来到都灵大教堂,把传说中耶稣当年受难时的裹尸布剪下长7厘米、宽1厘米的布条,分成三小块,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寄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AMS测年实验室检测。 实验表明,三家实验室达到了极佳的一致性,各个结果的差异在120年以内。 裹尸布在公元1260年到1380年之间制成的可能性为95%,而有100%的肯定性表明决不会早于公元1200年。 1988年10月13日,都灵大主教、红衣主教巴莱斯特雷罗在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正式宣布,:这件几个世纪以来被基督徒奉为圣品的耶稣基督尸布,并非耶稣受难时所用,而是中古时期织出的一件赝品。 至此,所谓的耶稣裹尸布真相大白。 不过,此事后来又出现了反复,据说有科学家使用“微化学法”重新对裹尸布进行了取样分析后,惊人地发现:在1998年的实验中,三家实验室的化验样品只不过是都灵裹尸布的一块补丁,而新的鉴定认为,主体部分要比这块补丁早得多。 这块补丁是因为失火受损后补上去的,因当时补得非常仔细,加上年代久远,在试验前恰恰剪到了补丁部位。 试验表明,裹尸布的主体部分要比补丁的年代早得很多。 亚特兰蒂斯城2300多年以来,这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城市之国一直激发着人类的想象力。 根据传说,亚特兰蒂斯城的城墙和宫殿都是用黄金筑成的,并且在公元前年沉没在大海中。 这个神话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克利梯阿斯篇》和《蒂迈乌斯篇》中第一次提到亚特兰蒂斯城。 根据柏拉图的记载,是地震让亚特兰蒂斯沉入大海。 柏拉图把这个高度发达的富庶国家描述成“被隔开的水域和土地环绕着”——也就是被环形的运河所环绕。 从此,热衷于研究亚特兰蒂斯城的人们在地球上发现了50多个可能是该城遗址的地方:在大西洋、在黑海、在亚速尔群岛、在桑托林岛和克里特岛,甚至在北海中的德国赫尔果兰岛。 目前人们仍在继续寻找。 神秘的墓碑 1949年,考古学家阿尔韦托·鲁斯在墨西哥帕伦克“铭文庙”的最上层平台发现了一个通向坟墓的台阶。 他发现了一个3.8米长、2.2米宽、带有神秘装饰图案的石板。 50年来,专家们对这个图案的意义争吵不休。 它展示了一个祭台上的玛雅少年吗?是一个遭到原台巨型怪物复仇的人?还是一个从脖子上长出玉米新生命的谷神?作家埃里希·冯·德尼肯基甚至从中看到了一个宇航员。 只有一点是肯定的:帕伦克墓的死者是玛雅侯爵帕卡尔,他死于公元7世纪。 根据传说,他死时“呼出了一口热气”。 秦始皇曾接见外星人《拾遗记》卷四一记载道:“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 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 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 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 他们还掌握着惊人的高效能源,若用于夜间照明,只需“状如粟”的一粒,便能“辉映一堂”。 倘丢于小河溪之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 这些“宛渠之民”究竟是何许人?秦始皇认为:“此神人也”。 那么,天地间真有神人吗?古往今来,众多的学者对这一记载百思不得其解。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用外星来客的观点对这一记载进行了解释:一群具有高度文明的外星人很早就来到地球并安下基地,称为宛渠国,对地球进行科学考察。 这群外星人活动于占地表面积2/3的海洋中,用“形似螺”的“论波舟”作交通工具。 这种交通工具水陆两用,日行万里。 这就是今天所说的飞碟(UFO)。 这些人“两目如电,耳出于项间,颜如童稚”。 他们注意观察人类世界,一有新的动向,哪怕“去10万里”也要“奔而往视之”。 他们对洪荒时代的地球“了如亲睹”,对“少典之子采首山之铜,铸为大鼎”之类事情甚为关心,曾赶到现场考察,结果看见“三鼎已成”。 他们对中国当时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生产的重大成果,也都一一“走而往视”。 万里长城上也留下了他们活动的身影。 外星人光临地球的传说,中外都有记载。 而《拾遗记》尤为独特,记载了外星人与当时地球上称雄一方的秦始皇进行友好接触的情况,留下了比较古老的原始记录。 有些学者对这种解释提出异议,表示难以接受。 目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解释尚无定论。 秦始皇接见的是谁呢?这个问题已成为一个学术界的谜。 金子塔神秘能量之谜有关金字塔神力的发现,可溯及至本世纪初。 热衷于超自然科学的法国人安东尼·博维于1930年前往埃及,在参观了吉萨金字塔群落后,他提出大金塔的形状非同一般,由此又为金字塔神秘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博维热衷于“感觉辐射”的造型研究。 这项技术的基本概念就是说物体会辐射某种能量,这种能量目前尚不能为现代物理学所解释。 当博维在金字塔参观时,进入“国王墓室”的他,不经意地往当成垃圾箱的罐子一看,发现里面竟放着猫和老鼠的尸体。 当时他想这些动物大概是在金字塔内迷路,无法定出而死亡,而被丢在坡圾罐中的吧!可是,他随即又注意到有些奇怪的事,因为尽管墓室中非常潮湿,但尸体却未腐烂,这么说来,这些动物不就和木乃伊一样干透了吗?且墓室中岂不是具有能够使物质脱水之力吗? 博维心想这种现象应该是和大金字塔的几何学图形有关,于是在返国后就立即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底边0.9公尺的大金字塔的模型。 并将其4个方位配合上东西南北的方向,再将猫的尸体放在与墓室相同,距底部1/3高度之处。 结果他发现过了数日,猫的尸体竟然变成了木乃伊。 接着,他又用肉片及蛋等等加以实验,结果确认不论放入什么全都不会腐烂。 于是他就发表了有关他对金字塔神力的研究结果。

英国赫尔这个城市有什么产业特色?

赫尔,这座位于不列颠北海之滨的古城,拥有其独特的产业特色和历史底蕴。 作为欧洲大陆的海上门户,赫尔自古以来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北海的重要枢纽。 城市的中心,亨伯河静静流淌,赫尔依河而建,因而发展出了强大的航运业。 乘坐渡轮,可以从水路进入这个城市,而飞机也可以降落在附近的亨伯赛德机场。 陆路交通同样便利,伦敦的直达列车穿过赫尔,连接着这座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赫尔的居民以其特有的口音和友好热情的态度闻名。 他们对城市的自豪感显而易见,体现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新文化的接纳上。 城市正在经历一场文化复兴,新旧博物馆的建立、艺术画廊的增多、以及餐饮娱乐场所的兴起,都在诉说着赫尔的变迁与活力。 潜艇博物馆“深奥”是赫尔的标志性建筑,由著名建筑师Terry Farrell爵士设计,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为城市增添了许多魅力。 作为教育和研发中心,它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更为城市的知识传播和文化教育做出了贡献。 “深奥”旁边的“老城”区域,曾是皇家海军的出海港,如今已成为英国重要的港口之一。 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渔业历史,还保存着许多相关的文化和艺术。 威尔伯福斯公馆,是17世纪废除奴隶制的先驱者威廉·威尔伯福斯的故居,现在是博物馆区的一部分,展示了赫尔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在夜晚,赫尔的酒吧和音乐俱乐部成为了社交的热点,人们在这里享受着音乐和酒精带来的愉悦。 此外,城市的餐饮业也同样发达,从传统的英国料理到米其林级别的餐厅,应有尽有。 赫尔的艺术画廊和剧院则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生活,不断吸引着国内外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的到来。 每年的文学节等活动,更为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对于游客而言,赫尔不仅是一个旅游目的地,更是一个可以深入体验英国文化和历史的地方。 城市周边的景观和住宿设施,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多探索的可能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词语手册第22课 在沙漠中心 词语主音和词语解释

一、一周知识概述学习《在沙漠中心》一文,了解作家作品,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 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的优秀品质。 学习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此外,体味生命的意义,培养自身敢于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坚强意志与品质。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短文两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猫》是郑振铎的名篇,作者用朴实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沉郁。 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同时,借鉴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在沙漠中心》 1、基础知识掌握 (1)字音掌握 硌(gè) 辐射(fú) 筛糠(shāi) 协奏(xié) 犁铧(lí)(huá) 噎(yē) 躯壳(qū) 脐带(qí) 真谛(dì) 虫豸(zhì) 乙醚(mí) (2)词语解释 硌:触着凸起的东西觉得不舒服或受到损伤。 筛糠: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虫豸:虫子。 泛指虫类小动物。 比喻碌碌无为的人。 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芸芸众生: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般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 2、作者简介 本文节选自《人类的大地》,作者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其代表作有《夜航》《空军飞行员》《小王子》等。 作者圣埃克絮佩里1900年生于法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幼时聪明爱动,写诗歌,摆弄机械,好遐想,功课平平。 青年时服兵役参加了空军,复员后在航空公司工作。 在原始的条件下,与航空史的先驱人物如梅尔英兹、吉约梅一起开拓法国—非洲—南美洲的飞机航线。 生活在西撒哈拉敌对的阿拉伯部落中间,为迫降的飞机提供接应和支援;作为特派记者采访内战时期的西班牙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深入德国内地观察纳粹党喧嚣一时的第三帝国。 他获得过十三项航空科技发明专利;当空军飞行员时经历过法国1940年大溃退;43岁时超龄八年,坚持披挂上阵,驾驶侦察机飞赴敌方阵地上空。 1944年7月31日,从同盟国驻地科西嘉岛东北的博尔戈起飞执行任务,钻入云端后就此失去了踪影。 3、课文分析 课文描述的是圣埃克絮佩里和他的同伴在一次飞行中,撞在利比亚的沙漠地带。 指望飞机在纵深三千公里地带,从高空搜索出混杂在沙漠中千万颗黑点中的两颗黑点,只是一种幻想。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生的期望,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东奔西走,受尽海市蜃楼的愚弄,寻觅沙上的踪迹,把希望寄托于露水,盼望茫茫沙海中一个晃晃悠悠的驼队来营救。 “我”坠机后遇到的困难有: (1)因血液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干渴; (2)寒风越刮越猛,吹得人团团转; (3)感到呼吸困难; (4)找不到任何水,连露水也没有。 在这些困难中,“我”生理上的不适有: (1)产生幻影; (2)感到疲倦、错乱; (3)呼吸困难。 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1--7):在沙漠里濒临死亡边缘痛苦挣扎的情景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8--19):将自己埋在沙子里宁静的心理活动。 第三部分(20--21):回归现实,继续走下去。 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痛苦——绝望——乐观——平静 中心思想: 《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乐观、平静”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4、问题探讨 (1)作者能从痛苦、绝望中转而变得乐观、平静的原因是什么? ①作者认为他的死亡是人的忍耐力所致,决不是他的错。 ②如果能够回去,他会卷土重来。 ③他的冒险是去寻找自己的真理,这就是对人类的责任感。 ④他认为为人类的命运而死是死得其所,所以他不抱怨。 (2)作者的这种冒险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吗?那他是为了什么呢? 作者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是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这个责任就是对人类崭新的建设事业负责,对人类的命运尽一点点责任。 为此冒险是值得的,是崇高的。 5、语句赏析 (1)“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寒气逼人,但这不只是夜晚的寒冷。 ” 沙漠夜晚的低温和严重的缺水使“我”感到寒冷难耐,死亡的危险更让“我”感到绝望,这是“我”所面临的危险的真实写照。 (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我只好团团转以躲避它的来犯。 ”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沙漠的恶劣环境和“我”的感受,语气并不沉重,反而有些风趣,表现了“我”镇定乐观的精神。 (3)“我们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春天,我们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一片福地,我们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 宝贵的露水在黎明才有,黎明代表着生的希望,所以“我”说期待黎明就像农人期待充满希望的春天;中途站维系着飞行员的生命,所以“我”说期待中途站就像期待福地。 这两句话体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 “群星”代表大自然,“在群星中寻找真理”就是在同自然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这句话体现了“我”对自己的追求的自豪。 (4)“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我奋斗过,但我失败了,这对从事我们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也很平常。 不过,我总算是呼吸过海风了。 ” 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的,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没有使生命虚度,所以即使失败,甚至牺牲生命,他也无怨无悔。 (二)《短文两篇》 1、文言知识掌握 (1)古今异义 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今义:指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饮于河、渭(古义:黄河;今义:河流的通称) (2)一词多义 2、关于神话及相关作品来源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了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朴素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大都为口头创作。 它的内容有关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的;有关于日月星辰、自然万物的;有关于洪水和部族战争的。 这些神话多方面地说明了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及人类、民族的由来,表现出古人天真美丽、富有情趣的艺术想象。 中国古代神话记载早,品类多,至今依然在民间流传。 《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了古代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的资料。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3、课文分析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比喻人有宏大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 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共工怒触不周山》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 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 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问题探讨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使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2)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 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走的英雄,虽然失败了,却至死不忘为后人造福,是一种宁可牺牲自我,也要为后继者开拓成功之路的英雄。 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归纳: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三)《猫》 1、基础知识掌握 (1)字音掌握 污涩(sè) 红绫(líng) 怅然(chàng) 诅骂(zǔ) 怂恿(sǒng yǒng) 蜷伏(quán) 惩戒(chéng) 娱乐(yú) 相称(chèn) 郁闷(yù) (2)词语解释 涩:文中为不光滑的意思。 蜷伏:弯曲身体卧着。 相称:相符;相配。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2、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 —— 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 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五四”时期在北京参加学生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王统照等组织文学研究会,1923年后主编《小说月报》。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郑振铎远游欧洲。 1958年出国访问,途中飞机失事去世。 著有短篇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以及《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古本戏曲丛刊》等。 1959 年《郑振铎文集》出版。 3、课文分析 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死亡让我难过自责。 图示: 来历 外貌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结局 对我的影响 第一只(花白猫) 从隔壁要来的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活泼 宠物 病死 一缕酸辛 第二只(小黄猫) 母亲带回的 浑身黄色的 太活泼了 宠物 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怅然地,愤恨地,诅骂路人 第三只(丑猫) 拾来的 毛色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 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 不活泼 忧郁 懒惰 若有若无 大家都不大喜欢 不加注意 被我打了一棒 忽然死了 更难过得多 永不养猫 4、问题探讨 (1)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芙蓉鸟”事件。 (2)“我”根据什么判断是丑猫吃了芙蓉鸟? ①“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 ②“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 (3)以上证据是否确凿?在这种情况下,“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 不确凿。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愤愤地,以为惩罚得还不够快意。 ”(4)芙蓉鸟被吃的真相是什么? 被一只黑猫吃了,而不是那只丑猫。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脊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6)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缺德的人太气人了,叫人恨意难消。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不想马上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后来,猫死了,因此,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永不养猫了的想法。 5、主题理解 (1)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表现“我”严于律己的精神。 (“我”是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或者“做人的道理”: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 (2)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本文的主题是: 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6、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 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作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神话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意义? 神话表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理解以及他们改造自然的愿望,这些神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广为传诵,主要是因为它们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神话是极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教育资源,并且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 课文中的神话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至今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 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 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 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三)怎样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挑战精神? 这篇神话中描写的残酷战争说明当时社会正处于原始社会崩溃的时期。 原始社会进入父权制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氏族贵族,有了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他们不断发动战争,对弱小部落进行掠夺和压迫,共工不甘于压迫,他于是向强大的颛顼挑战,怒触不周山,使“天柱折,地维绝”,连日月星辰的运转,也为之改观。 毛泽东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写道“不周山下红旗乱”,同时在注中称赞“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 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 ”不管胜利与否,共工的挑战精神留给了人们许多的思考。

标签: 探索塑造当地产业的传奇人物 北海旅游业的先驱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