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一个因海而生的城市,以其迷人的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海洋文化吸引着无数游客。几年前,我曾在此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假期,踏浪寻梦,感受到了大海的呼唤。
绵延的银滩
北海最著名的景点便是其绵延数公里的银滩。银滩沙质细腻洁白,如履柔毯。赤足走在沙滩上,感受着海风拂面,漫步于涛声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碧蓝的大海
北海的大海湛蓝清澈,犹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晴朗的天气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底的波纹和五彩缤纷的珊瑚礁。海水温暖适宜,浮潜或游泳都是不错的体验。
神秘的涠洲岛
涠洲岛是北海附近一座火山岛,以其独特的火山地貌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而闻名。岛上有着众多溶洞、火山岩和海蚀柱,探秘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
鲜美的海鲜
北海的海鲜以其鲜美肥嫩著称。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各式各样的海鲜美食,如生蚝、螃蟹、皮皮虾等。坐在海边的小餐馆里,一边享用着美味的海鲜,一边欣赏着海景,惬意至极。
丰富的娱乐活动
北海除了自然风光,还提供了丰富的娱乐活动。这里有着水上乐园、沙滩足球场、帆船俱乐部等,游客可以在此享受刺激的水上运动,或参与沙滩排球等趣味活动。
结语
北海海滨之行是一次难忘的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海的魅力和北海的热情。绵延的银滩、碧蓝的大海、神秘的涠洲岛、鲜美的海鲜和丰富的娱乐活动,构成了这座海滨城市独特的风采。如果你也向往海洋,不妨来北海踏浪寻梦,感受大海的呼唤吧。
古代中国人对海洋很敬畏,有哪些表现
1、精卫填海
相传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 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不仅如此‘精卫填海”还属于复仇神话,女娃生前与大海无冤无仇,但是却不慎溺水身亡,如此与大海结下仇恨,化身为鸟终身进行填海的复仇事业。
2、妈祖
妈祖,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等等,是历、现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 妈祖,原名林默,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生于莆田湄洲岛 ,因救助海难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目前,全世界45个国家和地区共有上万座从湄洲祖庙分灵的妈祖庙,有3亿多人信仰妈祖。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3、海神禺强
禺强为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京”,是黄帝之孙。 海神禺强统治北海,身体像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风神禺强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
4、龙王庙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在闻名遐迩的兴凯湖畔,在鲜花和绿树中间,有一座占地十多平方米的龙王庙。 就是这座普通的龙王庙,竟引发了不少的传奇故事。 那时候在兴凯湖北岸,住着七十多户人家,靠种地和在湖上打渔为生。
虽然不算富裕,可是,人们都平平安安,消消停停地打发着日子。 就这样过了不知过了多少个时日,多少个岁月。 然而在那年夏天的一个早上,风平浪静的湖面上,突然卷起一阵狂风,一根粗大的水柱直冲云天,随即湖上黑浪汹涌,铺天盖地,好大一阵才小了一些。
就从这一天起,湖上就再也没有消停过,不是刮狂风,就是下暴雨,以前的风平浪静已经十分少见了,弄得岸上的农民实在难以生存,本来这年从春到夏,大片的庄稼长势非常喜人。
庄稼人以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谁知自从那天兴凯湖上生起的那根粗大的水柱以后,常常发大水,不少涝洼地都被大水淹了,老百姓苦不堪言,到了秋天,只有山旁子的庄稼才有点收成。
5、沧海桑田
从前有两个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 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和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 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 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 没多久,麻姑从空中降落下来了。 她的随从人员只及王远的一半。 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 她蓄着长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 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
宴饮完毕,王远、麻姑各自召来车驾,升天而去。
古代中国人对海洋非常敬畏,但是是谁忍不住第一个发起了挑战?
中国人从未背弃过海洋,但也从未真正关注过海洋,海洋作为“化外之域”的观念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那么,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恐怖的地方,认为“海”字,从水从晦。 汉人刘熙《释名》说:“海,晦也。 ”所谓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 晋人张华《博物志》也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 ”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大海与苦难、凶险和荒蛮联系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灾难称之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亚荒凉不毛之地称之为北海,把茫茫沙漠称之为瀚海,等等。 中国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则海夷”的说法,意思说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会泛滥成灾。 中国古人把海洋等同于灾难所在,所谓“海夷不扬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风平浪静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征。 成语中的“海宴河静”,更是把平静的海洋与不泛滥的黄河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条件。 据《山海经》等文献记载,北海之神禺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海洋神),其形象是十分凶恶,且地处幽暗,掌管生杀予夺,实际上又是一位死神。 上古神话中还有关于大禹巡海、海外异国的奇人奇事等故事,其中《山海经》中记载了大量海外世界的异国奇民的神话,比如其中记述了“灌头国”、“长脚国”、“大人国”、“玄股国”等的生活情况,充满了奇诡怪诞。 这些神话折射出中国人对海洋的认识——即海洋是强大、凶险和变化莫测以及不可知的。 即使像世人皆知的《精卫填海》神话(最典型的非海神神话:言炎帝之女女娃,失足于东海而被溺死。 她死不瞑目,为了与溺死她的凶险大海进行抗争,其灵魂化作一只精卫鸟,每天衔着西山的木头去填大海),它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征服海洋的雄心壮志外,主要是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海洋观——海洋是阴森可怖的死亡之所。 及至唐宋,伴随着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和兴旺,出现了新的民间海洋神话,最富有影响力的是海上女神天妃妈祖的故事,其主要内容是说妈祖女神经常显灵,解救海上从事捕捞和运输业的人们。 这则神话表现的出无非还是人们对大海的畏惧心理以及祈求航海安全的心愿。 出于对大海的恐惧和崇拜,中国古人也祭祀大海,但往往列于江河之后,“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礼记·学记》)。 事实上,秦以前,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人很少与海洋发生利害关系,因此人们祭祀的水神除了江河以外,就是湖、泉、井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体之神。 直到秦朝一统天下后,随着疆域的拓展,人们航海活动的增多,才开始祭祀海神。 到了汉朝,海神才逐渐被提到了与内陆水神同样的地位。 这种河享有独特地位而轻视海洋的倾向,完全出于人们的功利目的——对华夏民族来说,大海所能给予的恩惠远远小于江河;与此同时,古人对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于对这种自然力的畏惧。 可以说,对海洋的畏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之中的。 中国人对海洋的敬畏心理与占统治地位的“四海”说相结合,乃有“海内”、“海外”之别和天涯海角之说。 这种认识无非是把海洋与陆地的边缘看作一道自然屏障,屏障之内是可触摸的土地,屏障之外则是虚无缥渺、吉凶难测的未知世界。 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形成了中华民族封闭的“海洋地域观”,对中华民族的活动范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海洋的畏惧使中华民族更多地在大陆上纵横驰骋,而很少涉足海洋。 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习惯于“脸朝黄土背朝天”,对苍天厚土甚至贫瘠的不毛之地充满了依恋,能够做到寸土不让;而对像蓝天一样广阔、比土地更加肥沃的海洋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识,或视而不用。 中华文明之所以被称为大陆文明,显然与此有直接和重要的关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