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柱擎天:位于滴水岩附近,是一处独特的火山地貌,由大量六角形玄武岩石柱组成。

admin 北海旅游攻略 5

千柱擎天,顾名思义,是由千柱玄武岩石柱组成的一处壮观地貌。它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滴水岩附近,距滴水岩溶洞约1公里,是世界罕见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地貌。

千柱擎天形成于大约2亿年前,当时火山喷发出的玄武岩浆涌出地表,在地表快速冷却后形成。由于玄武岩浆的收缩和降温不均匀,产生了六角形或五角形的柱状节理。

千柱擎天景区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千根玄武岩石柱。其中最高大的石柱高达100多米,粗细不一。这些石柱的外观光滑圆润,柱体纹理清晰可见,有的石柱上还刻有天然的波浪纹和龟背纹,形态各异,令人惊叹。

千柱擎天不仅是罕见的自然地貌奇观,也是重要的地质科研基地。通过对石柱的研究,地质学家们可以了解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的规律,为地史变迁的珍贵遗产。


关于望天鹅景区

很高兴再次为您解答问题。 1、如果是专业人士,我想你肯定会发现别人看不出的美好景色,一路上可以照相的地方是很多的,从十五道沟民俗村望天鹅景区门口到里面的售票处大概是二十分钟之内,如果从售票处到到里面挂牌子的景点坐电瓶车大概五六分钟时间不会很长。 2、电瓶车有很多,不用担心会没有车,3、在景区内满可以走的,因为有很多景观是在山上的,只能走上去。 从民俗村到售票处自行车的话就不是很方便了。 4、门票去年是70元,今年要100元,电瓶车可能是包含在内的,如不是就是再加10元钱,保留门票就能随时坐电瓶车了。 5、新君每晚最便宜的是10元20元,最贵的也就120元。 最方便的路线应该是坐电瓶车先到景点的终点,然后往回走,那样可以节省很多路程,有上山的台阶一定要上去,那会有很多瀑布之类的,最好是参考下面朋友的介绍,不要漏下重要的景点啊!最后叮嘱你一下,望天鹅景点是在十四道沟镇的十五道沟村附近,当地人都叫这个景区为十五道沟,到时候去了可别弄混了!你要多多问路打听,当地人都很朴实不会骗人的,望你一切顺利!

玄武岩形成的奇特地貌有哪些?

1943年2月,人们亲眼看见墨西哥的帕里库廷火山,在短短的一周内,在一片玉米地上堆起了100多米高的山峰,这是多么难得、多么壮丽的火山景象啊!

玄武岩是一种火山喷出岩。 它颜色暗黑,有时呈紫或带绿的颜色,常常有气孔。 如果气孔中充填有玛瑙和方解石等浅色矿物,宛如杏仁,称为杏仁状构造。 玄武岩的比重为3,比一般岩石要重一些,这是由于在化学成分中含铁质较多的缘故。 其矿物结晶比较细小,要在偏光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来。 它由斜长石、辉石、橄榄石和少量的磁铁矿组成。 从化学成分来说,含二氧化硅(SiO2)45%~52%的岩石属于基性岩类。 此外,玄武岩还含有较多的二氧化铝(Al2O3)、二氧化二铁(Fe2O3)、氧化铁(FeO)、氧化镁(MgO),以及较少的氧化钙(CaO)、氧化纳(Na2O)、氧化钾(K2O)等化合物。

玄武岩这个名字的来历有种种说法。 一是说,“玄武”一词是从日文引入的。 日本兵库县但马地方有个玄武洞,因由玄武岩组成而得名;一是说西语玄武岩来源于埃塞俄比亚语,为黑色大理岩的意思。 我国古代的“玄武”一词是指神龟,即“玄武者古之神龟也”。 原来乌龟的龟壳上有13块六角形的块组成。 而玄武岩在岩浆冷凝时,由于体积收缩,往往在垂直方向上成六方柱状裂开,地质学上称为柱状节理,在平面上看,很像乌龟壳的形状,因此,把这种岩石称为玄武岩。

20世纪60年代以来,玄武岩引起地质学家浓厚兴趣,其原因在于:

第一,玄武岩分布十分广泛,在陆地上的分布面积可超过一个欧洲大国——法国,它广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的堪察加、日本、印尼、新西兰和阿拉斯加,我国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海南岛的雷虎岭、安徽省明光市的女山、四川的峨眉山、云贵高原和河北省张家口附近的汉诺坝等地。 在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底部,几乎全由玄武岩组成。 海底的玄武岩来自大洋中脊大裂谷,几十万千米长的裂谷中不断喷出玄武岩,新喷出的玄武岩把先前的玄武岩向裂谷两侧推移,这种推陈出新的喷出,使得主张板块构造学说的学者特别感兴趣。

第二,最近发现,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与玄武岩有关。 例如自然铜、冰洲石、大型铁矿和黄铁矿型的铜矿都与海底喷发的玄武岩(细碧岩)有关。 玄武岩本身就是很好的铸石材料,把玄武岩重熔之后,倒在模具里,铸成各种产品,它具有耐酸、抗腐蚀等性能。 用玄武岩抽成丝编织成布,比普通玻璃丝耐火度高,抗碱性好。

第三,玄武岩浆来自300千米以下的上地幔,沿途还把上地幔的二辉橄榄岩夹带到地壳上来,这就是地质学所说的“玄武岩筒包裹物”。 因此,对玄武岩及其包裹物的研究,可以了解上地幔的物质成分。 从1959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掀起了研究玄武岩筒中的包裹物的热潮。

第四,玄武岩具有一种绝妙的景色。 那就是柱状节理和枕状构造所造成的地貌景观。 柱状节理是玄武岩浆冷凝时体积收缩产生的一种裂开,这种裂开常常垂直岩层面,呈六边形、正方形、菱形,柱高可达数米或十多米,景色蔚为壮观。 苏格兰的神仙台阶就是玄武岩的柱状节理景观,它位于北爱尔兰北部海岸边的一个大峡谷内,离水面约100米高处,有很多呈灰色、古铜色的奇怪而整齐的多角石柱,堆砌成一个个小山。

海底喷发形成的玄武岩,形成一个一个的枕头状的岩块,叠堆起来形成另一种地貌景观,地质学上称作枕状构造。

张家口附近的汉诺坝和贵州梵净山的玄武岩都有很好的枕状构造。

亚特兰帝斯真的存在吗?

亚特兰蒂斯(Atlantis, Ατλαντις),又译阿特兰蒂斯,在梵蒂冈城国保存的古代墨西哥著作抄本(即《梵蒂冈城国古抄本》)和存留至今的墨西哥合众国的印第安文明的作品中,也有过类似的叙述:“地球上曾先后出现过四代人类。 第一代人类是一代巨人,他们毁灭于饥饿。 第二代人类毁灭于巨大的火灾。 第三代人类就是猿人,他们毁灭于自相残杀。 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代人类,即处于“太阳与水”阶段的人类,处于这一阶段的人类文明毁灭于巨浪滔天的大洪灾。 在梵蒂冈图书馆中迄今保存的另一批古代手稿中,对大洪水之前曾存在的人类文明也有所谈及。 现代科学发现,在大洪灾之前,地球上或许真地存在过一片大陆,这片大陆上已有高度的文明,在一次全球性的灾难中,这片大陆沉没在大西洋中。 而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在大西洋底找到的史前文明的遗迹,似乎在印证着这个假说。 在民间的说法中,人们把这片陆地叫做“大西洲”,把孕育着史前文明的那个国度叫做“大西国”。 其实,科学界早就给这片神秘消失的大陆命名了,那就是沿用 了柏拉图提出的名字:亚特兰蒂斯。 神秘的伊卡黑石 半个多世纪以来,秘鲁小城伊卡的居民们在城郊发现了一些被称之为“伊卡黑石”的东西。 这些“伊卡黑石”通常只有拳头大小,但最大的重量可达100公斤。 令人费解的是,在这些“伊卡黑石”上雕有各种神秘的画面:有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在做心脏手术;有的画面是表现他们用望远镜遥望星空的情景;还有的画面是他们骑坐在一些大穿山甲的背上游逛。 更叫人迷惑不解的画面是,一些人或类人生物正乘坐着一些古怪的飞行器遨游太空。 秘鲁共和国学者哈·卡勃雷尔收藏了大量雕有这种神秘画面的“伊卡黑石”,对其进行了分类,拍了照,并对其进行仔细研究后写下了《伊卡黑石篆函》一书。 他收藏了大约2.5万枚这样的“伊卡黑石”,石上的神秘画面均是雕塑而成的。 这些雕刻在“伊卡黑石”上的画面虽然显得粗糙,但画意明白易懂。 有些画面很像是地球的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图,在这些刻出的地图上,不仅有今天已知的各大陆,还有像雷米利亚、亚特兰蒂斯等这样一些早已荡然无存的大陆,而且这些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在传说中它们在几百万年前所处的地理位置上。 这些“伊卡黑石”上的画面除地图外,还发现有骑着史前大象和多趾马的人的形象,这种多趾马则是现代马最远的祖先;还发现有这样的画面:骑者坐在一些巨大动物的脊背上,这些动物长着类似长颈鹿一样的头和脖子,它们的身体很像骆驼,这些巨大的古代动物早已在几百万年前就灭绝了。 此外,还有一些人正在猎杀恐龙的场面。 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表现纯真、喻意深刻的“伊卡黑石”雕刻画是按一定的严格顺序排列的。 它们以一个独特的、大自然科学“图书馆”的风貌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它们成为了地球上某一个伟大而古老的超级文明昔日辉煌的历史见证。 亚特兰蒂斯传说 传说中,创建亚特兰蒂斯王国的是海神波赛冬(Poseidon)。 在一个小岛上,有位父母双亡的少女,波赛冬娶了这位少女并生了五对双胞胎,于是波赛冬将整座岛划分为十个区,分别让给十个儿子来统治,并以长子为最高统治者。 因为这个长子叫做“亚特拉斯”(Atlas),因此称该国为“亚特兰蒂斯”王国。 大陆中央的卫城中,有献给波赛冬和其妻的庙宇及祭祀波赛冬的神殿,这个神殿内部以金、银、黄铜和象牙装饰着。 亚特兰蒂斯的海岸设有造船厂,船坞内挤满着三段桨的军舰,码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和商人。 亚特兰蒂斯王国十分富强,除了岛屿本身物产丰富外,来自埃及、叙利亚等地中海国家的贡品也不断。 十位国王分别在自己的领土握有绝对的权力,各自采行不同的国家组织,彼此间为了保持沟通,每隔五到六年,便在波赛冬神殿齐聚一堂,讨论彼此的关系及其统治权力,当协议成立后就割断饲于波赛冬神殿中的牡牛喉部,以其血液在波赛冬神殿的柱子上写下决议条文,以增添决议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性。 十位国王都很英明,各自的国家也都很富强。 不幸的是,这些国家不久以后便开始出现腐化现象。 众神之首宙斯为惩罚人们的堕落,引发地震和洪水,亚特兰蒂斯王国便在一天一夜中没入海底。 亚特兰蒂斯文明 在亚特兰蒂斯超文明中,最令人注目的科学成就就是能源系统。 凯西在这方面留下了十分详尽的催眠透视记录。 能源系统的中心是磁欧石。 它是六面体(横断面是六角形)的巨大圆柱体状的玻璃样物质,它能吸收阳光,将其转变为能源。 它被设置在波塞迪亚(亚特兰提斯的首都)太阳宫的中央能源所内,创造出20世纪人类尚未了解的“宇宙能源”,将它集中、增强,以不可直视的强光向世界传播。 亚特兰蒂斯人不只有将那光线发展成动力能源的文明,同时他们也能使人体再生及返老还童,这一切致使亚特兰蒂斯人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地生活于那个天堂里。 而这超文明却在公元前年时突然沉入海底,以磁欧石为中心的能源系统发生爆炸,使地球的地基摇动,巨大的大陆就陆沉了,只剩下迁移到别处的人们,而亚特兰蒂斯人则消失了。 可是,亚特兰蒂斯并非真的就此消失,因为这个大陆承担着不可思议的命运。 凯西的催眠透视如此预言:“亚特兰蒂斯被水淹没的地域,是在佛罗里达外海比米尼岛附近,人们将会很快在海下世代沉积的泥沙下发现寺院。 ”“在北大西洋上的佛罗里达比米尼岛的附近,将重新浮出亚特兰提斯,它的一部分会在1968年至1969年之间被发现”——凯西在1940年时做下的此预言,当时没有一个人相信。 不过,就在1968年,确实在比米尼岛附近海底发现了两座石造建筑。 这就是今天被称为“比米尼大墙”的海下遗迹。 1969年7月,人们又在北比米尼发现了古代希腊样式的装饰用大理石圆柱。 自此以后,海底部分开始隆起,凯西的预言似乎开始实现了。 海神的传说 没有任何事情能像亚特兰蒂斯大陆之谜那样长久地挑起人们的幻想。 自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首次将此大陆向外介绍以来,人类就被那谜样的大陆所迷住了。 柏拉图在《迪迈斯》和《格利迪亚斯》中描绘了亚特兰蒂斯的全貌。 柏拉图将希腊共和国共和国贤人之一梭从埃及祭司那里所听到之事写成了故事介绍给世人。 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说,亚特兰提斯是希腊共和国共和国神话中海神波塞顿的广大岛屿。 这座岛屿被分割成10份,由波塞顿的5对双生子共同统治。 而长子亚特兰斯,当然也就是以盟主的身份成为王中之王了。 而这座岛屿也以第一代国王亚特兰斯之名,被称为亚特兰蒂斯。 亚特兰蒂斯岛位于“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有“真正的海”之意的大西洋中心左右的地方,其面积则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更宽广。 至于其强大的权力则并不仅限于周边的大西洋诸岛,而是远达欧洲、非洲及美洲。 亚特兰蒂斯在其特有的体制下保持着繁荣与富裕,且居住于此的人民也很温和、贤明,不会沉溺于巨富,凡事以德为尊。 可是,随着时光的逝去,世代的更替,这些崇高的思想也日渐淡薄,终于有一天,军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开始侵略他国了。 勇敢地抵抗亚特兰提斯进攻的是古雅典人。 雅典人在激战后,击退亚特兰提斯军,保卫了自由。 但未知的悲惨命运却立即发生了。 因为当时爆发了恐怖的地震和洪水,雅典的军队仅仅在“悲惨的一昼夜”间就陷入地下,而亚特兰蒂斯岛也沉没于海中,从地上消失了。 这是发生于距今年前的事。 柏拉图做此记述以后,理想之都亚特兰蒂斯就成了众人所向往之地。 尤其是当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就更加加深了柏拉图所记述之事的可信度。 因为在“真正的海”的对面,果真是有“真正的大陆”。 许多进入美洲大陆探险的探险家认为,在那里所看到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柏拉图的亚特兰蒂斯预言与埃德加·凯西的预言有些细节非常一致,但也有相异之处。 特别是有关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有很明显的不同。 柏拉图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在“一日及悲惨的一夜”发生的;而凯西却认为亚特兰蒂斯的灭亡是经过前后三次(从时间上来说是公元前年至年间)大激变所造成的。 首先,在公元前年时发生了最初的异变。 虽失去了大陆的一部分,但还持续着亚特兰蒂斯的繁荣文明。 接着是在公元前年所发生的第二次异变。 这时大陆被分成数座巨岛,人民纷纷远走他乡。 在公元前年,最后的异变发生了。 以超文明为誉的亚特兰蒂斯,终于经不起如此大的激变而消失了。 但是,在第一次、第二次激变后的移民及逃过最后异变大难的亚特兰蒂斯人,却广布在世界各地。 亚特兰蒂斯超文明的遗产渡过了远海,促使了埃及文明和玛雅文明的兴盛。 大西国的地理位置之争 前面说过,大西国,也就是亚特兰蒂斯,是一块岛屿。 最先提到亚特兰蒂斯的柏拉图对它的叙述可以归纳为这样几句话: 在昔日被人称为“海格力斯擎天柱”的直布罗陀海峡的海面上,即在西班牙和摩洛哥海岸之间,横展着一块陆地,叫做亚特兰蒂斯。 它由一个大岛和一系列小岛组成。 亚特兰蒂斯人把首都设在陆地的东南海岸波塞多尼亚,那里有为该国缔造者建立的寺院、王宫、壮丽的建筑物。 从柏拉图以后,有关大西国的书数以千计,其中大部分纯属空论。 不过,有一些书籍是有科学根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真正的科学发现使大西国这块消失了的陆地逐渐摆脱了神话的色彩,成了历史中更引人入胜的事实。 立志探索大西国奥秘的严肃的研究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同大西国的地理位置有关。 1675年,瑞典人鲁布德克认为这个被水淹没的陆地就在他的国家里。 另有一些人说它在今天的巴勒斯坦的位置上。 德国人博克认为南非一带是大西国的地方,而法国人德利尔·德萨尔则提出高加索就是从前的大西国。 后来,177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成为巴黎市长的巴伊曾断言,大西国在现在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 1855年,雅克布·克鲁格自认为解决了这个问题,说大西国就是北美洲。 然而这种观点遭到贝利乌的反对,后者在1874年发表的著作《大西国人》中说,大西国这块陆地的位置应该在目前的北非这个地方。 他的这个观点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于1893年被德国人克内泰尔多次援引,并得到了他的发展。 后来,这一观点还启发了皮埃尔·伯努瓦,给了他写出《大西国》这部著名小说的灵感。 到了1926年,博查特说得更为确切,说大西国就在突尼斯的盐湖地带。 他的说法博得了阿尔贝特·赫尔曼的支持,此人于1927年说,博查特的假设使他完全信服。 1929年,巴托利和拉特埃宣布说,大西国不在别的什么地方,就是希腊共和国!还有一些理论认为大西国在西班牙南部,在非洲西海岸,在西尔特,在大洋洲,甚至有人还说在南太平洋…… 这最后一种假设是1946年由伯德探险队的考古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在南美洲的西边太平洋底发现了一片陆地。 可50年代初,一位名叫于尔根·施帕努特的年轻牧师声称,他在赫尔戈兰岛附近北海水域发现了消失陆地的遗迹。 若相信柏拉图的记述,那么大西国应该是沉没于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亦即这座梦幻中的大陆是沉入大西洋。 可是,若无视柏拉图的记述的话,那么大西国应该也有可能处于大西洋以外的地域。 有人统计过,那大概有1700余处。 而其中最有可能的是地中海的克里特岛和爱琴海的桑多里尼岛。 1900年,英国的考古学家亚瑟·艾邦斯,在荷马视为丰饶岛屿的克里特岛上着手挖掘,而他们果真也挖掘到与猜想相符的米诺亚王大宫殿。 这座宫殿面积为4000平方公尺,是栋3层楼的建筑物。 内部除了有石柱支撑的天花板和楼梯之外,还有巨大的武器库、战车库、粮食仓库、国王的宝车,及塞满了记载着文字的粘土板的古文室等等。 极富变化的各个大厅中都用壁画、彩色的浮雕装饰着。 毫无疑问,这里就是米诺亚文明的中心地。 可是,克里特岛虽被岩石所埋没,但并未沉没于海中。 1967年,希腊共和国共和国考古学家史匹利顿·马利那托斯挖掘出了可解决此矛盾现象的新遗迹。 那就是位于克里特岛往北约120公里处的桑多里尼岛。 虽然今天的桑多里尼岛只不过是个由3座小岛所组成的火山岛,可是在以前它是个直径达18公里以上的圆形岛屿。 原来的桑多里尼岛因公元前1490年左右火山的一场大爆发,使得岛的中央部位炸毁,所以才变成今日的3座小岛。 从厚达50公尺以上的火山灰下所发现的亚克若提利遗迹,确实与克里特岛相同,全都有雄伟壮观的石造建筑物、壁画、壶等等,而且也残留着米诺亚文明的痕迹。 可是,它是否就是大西国,却还有许多值得争议之处。 至今,地理争议点最多的为如下几处。 塞浦路斯说 一名自称神话学及古代研究专家的美国探险家罗伯特·萨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书《发现亚特兰蒂斯》中则认为有其事,并以柏拉图的描述作为其研究的主要依据。 他说柏拉图提供了亚特兰蒂斯的“具体线索”,当中45个线索显示它位于塞浦路斯南部海域,并称海洋影像图显示的塞浦路斯古代地貌与柏拉图描述相符合。 萨氏更说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图曾提及过的地点,包括一个长方形平原,中间就是亚特兰蒂斯城。 他的理论中心是地中海盆地古时曾发生“洪水大灾难”,令到地中海于现时直布罗陀海峡的地方连接大西洋。 这个说法同柏拉图说有个大洪水“吞没”阿特兰蒂斯岛,以及圣经大洪水的说法相符合。 其中,人们猜测亚特兰蒂斯存在的理由是:全世界的金字塔建筑源于亚特兰蒂斯,是亚特兰蒂斯毁灭后,亚特兰蒂斯人将此文明传播于世界的。 克里特说 另一个说法,认为亚特兰蒂斯在克里特岛。 因为英国考古学家埃文斯于二次世界大战前发现了位于克里特岛上的大规模遗迹,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个圆环状小岛“席拉岛(又名圣多里尼/桑多里尼)”上发现了描绘现在已成为内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经是一个小岛的证据,因此有人怀疑席拉岛正是亚特兰提斯传说的由来,因为据研究,约西元前15世纪(也就是柏拉图年代的900年前),席拉岛上的圣多里尼火山发生了一次大爆发,爆发导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毁灭,也引发了海啸,这次火山喷发使得原本仰赖贸易的迈锡尼文明受到了重大打击,就此一蹶不振。 支持此说的人认为,柏拉图(亦或是他表弟柯里提亚斯或最初听到这故事的希腊人索隆)把数字弄错了,因此整个数字夸大了十倍以上,900年变成了9000年,4万平方哩变成了40万平方哩,所以才变成了这样的传说。 南极说 支持此说的人以考古学家兼作家葛雷姆‧汉卡克以及兰斯‧弗列里亚斯为代表。 此说是认为亚特兰提斯应该是在南极半岛,并以“地壳滑动说”来解释亚特兰提斯的毁灭,认为亚特兰提斯不只是受到了火山等等的灾难,紧接而来的是严寒,从而导致亚特兰提斯人放弃了自己的故乡,南极半岛随后也被厚厚的冰层覆盖。 直布罗陀说 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地理学教授科林那·吉亚德(Collina-Girard)认为柏拉图在书中描述的“亚特兰蒂斯”位于今天的直布罗陀海峡一带。 科林那研究了人类于年以前从欧洲向北非移民的历史,认为在亚特兰蒂斯大陆存在的时期,直布罗陀海峡有高于海平面的陆地存在,而亚特兰蒂斯大陆就在今日的安达鲁西亚(Andalusia)与摩洛哥之间。 爱尔兰说 瑞典地理学家乌尔夫·埃林森于2004年出版的《地理学家眼中的亚特兰蒂斯:勘探仙境之国》一书中认为,爱尔兰岛即为亚特兰提斯大陆。 主要论点来自于柏拉图所描述的岛国大小及地貌与爱尔兰岛极为相似,并且两者都有巨石墓葬文化。 亚特兰提斯沉没的传说可能来自于公元前6100年,冰河期结束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许多沿岸岛屿。 长时间的以讹传讹将小岛的沉没夸大为毁灭性的灾难。 科学的证据 第一次提出亚速尔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大西国遗迹这个理论的,是一位名叫阿塔那斯·柯切尔的神甫。 那是1665年的事。 这位圣职人员的看法是正确的,后来几个世纪的发现都一一证实了他的设想。 1898年夏,有一条船在布雷斯特同科德角之间敷设电缆。 突然间海底电缆发生断裂,船上的工人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抢修工作。 出事地点是北纬47°,巴黎以西西经29°40′,在亚速尔群岛之前900 公里处,那里的水深达3100米。 在打捞的时候,人们奇怪地看到海底具有陆地山脉的特点,其表面除谷底外没有淤泥,岩石顶端呈锋利的尖状。 船员们带回了一块岩石,这块“玄武玻璃”一直保存在矿业学院。 “玄武玻璃”引起了一位法国地质学家的极大兴趣。 这位学者就是皮埃尔·泰尔米埃。 这块玄武岩石在水中一直没有能变硬,而拿到岸上在空气中它却坚硬起来了。 因此泰尔米埃得出结论:从3100 米深水中采来的这块石头曾受到过大气的压力,因为在这个地方,过去曾同周围地区一样一度露出水面 ;显然,不久以前发生的地壳激变(这里的“不久以前”,应该从地质学角度来理解)使这里下陷了3000米;欧洲同美洲之间有过一块陆地,这块陆地在激烈的地质变动时不见了。 比米尼大墙 罗伯特·布拉什是个飞机驾驶员,同时,他又是一个酷爱海底考古的人。 1967年,他曾飞越过百慕大地区巴哈马群岛中的安德罗斯岛和比米尼岛。 在飞行途中,他发现在水面下几米深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的灰色物体,它的几何图形十分完整,布拉什立即意识到这是人类的建筑物,于是他拍下了不少照片。 过不多久,他把这些照片送到了法国人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手里。 后者原籍为俄国,是专门研究海底摄影的大学者,他发明了许多摄影器材,其中有电子闪光灯。 布拉什的照片引起了勒彼科夫的极大兴趣,但没有使他感到过分的吃惊,因为他自己从飞机上也看到同一海域里有一个约400米长的长方形的东西,另外,他还见到有一些笔直的线条以及圆形和形状规则的物体。 勒彼科夫带着布拉什的照片找到了在迈阿密科学博物馆工作的朋友曼森·瓦伦丁。 曼森·瓦伦丁曾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同时他又是研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的美洲文化的专家 。 他看到照片后,毫不犹豫地当即组织了一支探险队奔赴现场考察。 探险队乘一架水上飞机在安德罗斯岛海域上空来回盘旋搜寻。 在巴哈马群岛的大礁带,水并不太深,因此水面下隐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清。 探测队的队员们果然找到了罗伯特·布拉什照片上的那个物体:一道30厘米厚的“墙”,周围积满了泥沙,看上去是一座长30米、宽25米的建筑物的地基。 为了仔细观察这道“墙”,迪米特里·勒彼科夫把自己设计的一个航行器交给了一支专门的小组使用。 对比米尼岛写过一部材料十分丰富的著作的皮埃尔·卡纳克把这个航行器称做为“M114E”,这是一架名副其实的潜水飞机,配备有广角镜自动摄影机。 有了这样的装备,探索工作才能够真正顺利地进行了。 探测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月,不少著名人士参加了这项工作,其中有宇航员埃德加·米切尔和法国潜水员雅克·马约尔。 探测队在1968年9月2日出发。 队员们发现水底有一片宽阔的由扁平的、长方形或多边形石块铺 成的石板地面,这个地面上的石块每条边有5米长,厚度从50厘米到150厘米之间不等,估计每块石头有25吨重。 整个石板地面长70米,宽10米。 皮埃尔·卡纳克说,这地面似乎是由“大块大块的齐整的岩石 用一种类似水泥般的东西胶合起来的”。 后来,人们给这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物起了个名字:“比米尼大墙”。 迪米特里·勒彼科夫发表于《另一个世界》杂志第6期上的一篇文章谈到1968年9月发现的大墙时写道:“这道墙的正面十分挺拔,墙上面的石块砌得十分平整,使整个建筑牢固平稳。 ” “石块的内侧有一些痕迹,据考证那是工具凿琢留下的。 考古学家们吃惊地看到,这么多年来,这些墙竟顶住了海浪的侵蚀和飓风暴雨的袭击。 “随后,一支新的探测小组又发现上层石块是盖在4根柱子上的。 从此,考古学家们再也没有怀疑的余地了,他们发现的肯定是人的建筑物。 ” 后来,人们又进行了多次探测,证实了原先的设想。 1971年,探测者们在东墙脚下开了一些洞,发现下面还有一层石块,是由6公分的水泥浇砌于第一层岩石下。 然而,人类使用水泥的历史才有多少年?!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这可能是一个我们还不知道的高度文明社会留下的遗迹。 1968年以来,人们不断地在比米尼岛一带发现巨大的石头建筑群静卧在大洋底下,像是街道、码头、倒塌的城墙、门洞……令人吃惊的是,它们的模样,与秘鲁共和国的史前遗迹斯通亨吉石柱和蒂林特巨 石城墙十分相像。 今天虽然已经无法考证这些东西始于何年,但是根据一些长在这些建筑上的红树根的 化石,表明它们至少已经有年的历史。 这些海底建筑结构严密,气势雄伟,石砌的街道宽阔平坦 ,路面由一些长方形或正多边形的石块排列成各种图案。 1967年,美国的“阿吕米诺”号潜水艇在佛罗里达、佐治亚、南卡罗莱纳群岛沿岸执行任务时,曾发现一条海底马路。 “阿吕米诺”号装上两个特殊的轮子之后,就能像汽车奔驰在平坦的马路上一样前进。 1974年,苏联的一艘“勇士号”科学考察船,在直布罗陀海峡的外侧的大西洋海底,成功地拍摄了8张海底照片。 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除了腐烂的海草外,有海底山脉、古代城堡的墙壁和石头阶梯……这些照片足以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并且有人类居住过。 同时,美、法科学家在百慕大三角区的西部海域发现了一座巨大的海底金字塔,据测量,它的底边长300米,高200米,其塔尖距海面100米。 研究表明,它比埃及金字塔还要古老。 所有这一切均表明,曾经有过一个古代大陆以及文明社会被埋葬在大洋底下。 然而这就产生了 一个疑问年前,难道人类文明就如此发达了吗? 在探讨这些问题时,学者和探索者们经常提到一个名词,即亚特兰蒂斯。 的确,种种迹象表明这些石块很可能是亚特兰蒂斯的遗址。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亚特兰蒂斯的文明该是多么发达。 现在,生物学家、人种学家、地质学家、人类学家以及考古学家都告诉我们: 从亚速尔群岛到百慕大岛,人们在大西洋的这部分海底发现有大片大片的陆地深深地埋在水下,可是这些陆地昔日是露出水面的土地。 失落的大西洲文明 沿着北纬30°线寻觅,我们不能不提到距今年前于“悲惨的一昼夜”间沉没于大海中的“亚特兰蒂斯”(另译“阿特兰 提斯”或“亚特兰特提斯”)大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西洲”。 传说中沉没的大西洲,位于大西洋中心附近。 大西洲文明的核心是亚特兰蒂斯大陆,大陆上有宫殿和奉祝守护神——波赛冬(也就是希腊共和国共和国神话中的海神)的壮丽神殿,所有建筑物都以当地开凿的白 、黑、红色的石头建造,美丽壮观。 首都波赛多尼亚的四周,建有双层环状陆地和三层环状运河。 在两处环状陆地上,还有冷泉和温泉。 除此之外,大陆上还建有造船厂、赛马场、兵舍、体育馆和公园等等 。 这就是希腊共和国共和国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名著《克里特阿斯》和《提迈奥斯》中所描绘的亚特兰蒂斯景象。 从此之后,这座理想之都,成为众人心目中永世向往的神圣乐土。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逐步深入, 英国学者史考特·艾利欧德指出,亚特兰蒂斯在当时已经到达人类文明的巅峰期。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神话,柏拉图只不过借它比喻雅典社会的价值观,但不少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希望找到,还它一个真面目。 19世纪中期,美国考古学家德奈利经过毕生努力,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亚特兰蒂斯——太古 的世界》,他也因此而被誉为“科学性的亚特兰蒂斯学之父”。 德奈利一共提出了有关亚特兰蒂斯大陆的13个纲领。 一、远古时代大西洋中确有大型岛屿,那是大西洋大陆的一部分; 二、柏拉图所记述的亚特兰蒂斯故事的真实性不容怀疑; 三、亚特兰蒂斯是人类脱离原始生活,形成文明的最初之地; 四、随着时间的推移,亚特兰蒂斯人口渐增,于是那里的人们迁居到了世界各地; 五、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伊甸园”,指的就是亚特兰蒂斯; 六、古代希腊共和国共和国及北欧传说中的“神”,就是亚特兰蒂斯的国王、女王及英雄; 七、埃及和秘鲁共和国的神话中,有亚特兰蒂斯崇拜太阳神的遗迹; 八、亚特兰蒂斯人最古老的殖民地是埃及; 九、欧洲的青铜器技术源自亚特兰蒂斯; 十、欧洲文字中许多字母的原形,源自亚特兰蒂斯; 十一、亚特兰蒂斯是塞姆族、印度和欧洲各民族的祖先; 十二、年前,亚特兰蒂斯因巨大变动而沉没于海中; 十三、少数居民乘船逃离,留下了上古关于大洪水的传说。 德奈利的13个纲领,似乎可以回答包括《圣经》记事在内的一大批人类活动的疑问。 那么有关各地人类超文明的记录也应是可信的了?而且,远古时人类的相互沟通与交往也是可以被证实的了? 古埃及的许多习俗,都可以在古代墨西哥合众国找到奇异的“印记”。 在玛雅人的陵墓壁画中,可以轻易找到与古埃及王陵近似的图案。 这样的“巧合”不胜枚举。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个联系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重复。 由于它们相距十分遥远,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他们直接交往的任何有力证据,而且它们还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的一系列“巧合”,更像是远古时代高度文明遗留下来的“印记”!

标签: 位于滴水岩附近 由大量六角形玄武岩石柱组成 千柱擎天 是一处独特的火山地貌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