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天主堂

admin 北海旅游攻略 4

盛唐天主堂,又称东西堂、西堂、西安堂,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天主教堂,也是西安历史最悠久的教堂之一。

盛唐天主堂始建于唐朝贞元二年(781年),由波斯传教士景净在长安城西郊建成。当时称为波斯寺,属于景教(聂斯托利派),是唐朝长安城内建造的第一座教堂。

一、历史沿革

  1. 唐代:作为景教寺庙,名波斯寺,后改名景教寺。
  2. 元代:元大都改建为天主教堂,名圣十字堂。
  3. 明代:改为东西堂,成为西安地区天主教活动中心。
  4. 清代:雍正年间被焚毁,后重建。
  5. 民国时期:进行多次修缮,形成今日规模。

二、建筑特色

盛唐天主


中国最古老的36个古城

【古都长安】1、历史地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现今西安城的旧称,是我国七大古都之首。 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周、秦、西汉、隋、唐等13个朝代或政权在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在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长安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其辉煌的历史闻名于世。 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的治所。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将长安改为“西安府”,并在唐长安城皇城的基础上,修建了城墙,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区的风貌。 2、汉唐长安: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史记》:“汉长安,秦咸阳也”,张衡《西京赋》云:西汉长安“乃览秦制,跨周法”,《三辅黄图·序》也云:“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 《旧唐书 地理志》说:“京师,故秦之咸阳,汉之长安也。 ” 秦咸阳从惠文王以后,就不断向南扩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兴乐宫、甘泉宫、信宫、阿房宫及七庙等建筑。 刘邦夺得天下后,经娄敬、张良等的劝说,建都长安。 先修缮秦的兴乐宫而改为长乐宫,然后在秦章台基础上建未央宫;惠帝时筑城墙,并建东西市;武帝时建光明宫、桂宫、北宫、建章宫,汉长安初具规模。 即汉长安城是在秦都咸阳基础上建立的,说明在都城选址上是汉承秦制的。 汉朝宫阙均在今西安市汉城保护区内,位于北二环以北,而汉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阳市境内。 此后西汉、东汉(献帝初)、西晋(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于此,东汉、三国·魏、五代·唐皆以此为陪都。 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 汉唐时代,又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人而设的居住区,唐侨居的外人,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斯、大食,多时数以万计。 隋开皇二年(582)在汉长安城东南建新都大兴城,入唐后改称长安,仍为都城,仅作了局部修建和扩充。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鸟瞰复原图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北魏洛阳城的1.2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 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唐长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 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 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 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 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唐长安城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 外郭城平面长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651.7米,周长36.7公里。 每面有3座城门,除南面正门明德门为5个门道外,其余皆为3个门道。 宫城位于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长方形、南北1492米,东西2820米。 中部为太极宫(隋大兴宫),正殿为太极殿(隋大兴殿)。 东为皇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 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7条,南北街5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后来,李世民为其父所修避暑的大明宫,李隆基时又把自己当临淄王时的王府改扩建成了兴庆宫,三座宫殿合称三大内。 长安城以宽达155米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11条南北向的大街和14条东西向的大街,把外郭城划分为100多个整齐划一的里坊。 【古都洛阳】洛阳(英译:Loyang 汉语拼音:luòyáng)历史用名:(“洛邑”“雒邑”“雒阳”“成周”“新大邑”“神都”“雒京”“中京”)等。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四大圣城(耶路撒冷、麦加、洛阳、雅典)”之一、是“丝绸之路”(洛阳、西安)起始点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 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 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 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 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 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在洛阳建都,下令开凿大运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总长达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运网;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 史学考证知,文明首萌于此,道学肇始于此,儒学渊源于此,经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玄学形成于此,理学寻源于此。 圣贤云集,人文荟萃。 洛阳还是姓氏主根、客家之根。 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 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 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程颐、程颢开创宋代理学,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张衡发明地动仪,蔡伦造纸,马钧发明翻车.....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构成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注释: 洛阳的历史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引起误解。 1. 商、周、汉、魏诸朝都有多次迁都的历史,洛阳是其中的一个。 2. 出于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会设立陪都,例如唐,举世公认其首都为长安,洛阳之所以称为其都,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定洛阳为其行宫和巡幸之地,并与长安享有相同建制,而部分皇帝更长时间留在此地,故有“东都洛阳”之称。 虽然在对整个皇朝之影响和地位上不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但毕竟有别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 【十三朝古都】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夏 斟鄩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隋朝 东都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武周 神都 隋唐故城 武则天 公元690年-905年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都城。 【十五朝古都】“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说法,但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最确切的说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础上加上西汉、武周两个朝代的都城,这是目前学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事实。 【十七朝古都】在“十五朝古都”基础之上加上北宋、民国两个朝代。 【三十一个朝代】依史书记载和依建都时间,洛阳先后有帝喾、夏、商、西周、东周、战国韩、秦末河南王、西汉、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李魏、郑、唐、武周、燕、后梁、后唐、后晋、中华民国等二十三个政权,同时加上新莽、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等八个陪都政权,因此共有三十一个政权。 所以,无论从建都的朝代,或者是从政权的数量,洛阳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 注释:1.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西汉或前汉。 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 《资治通鉴》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 ”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 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 经过一场辩论,刘邦才决定将都城西迁至长安。 2.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前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 【北京】建于1420年的天坛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 而北京建城也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北方重镇和地方中心;自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又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上都、元大都、明、清国都。 1949年10月1日正式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距今70万年,北京猿人生活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北京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 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 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 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 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 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 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 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 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 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 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出任,首都迁至北京。 在此后的30多年里,北京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 市名北京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蓟(公元前11世纪)、幽州(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幽都(唐代)、南京(五代时,公元938年)、燕山(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中都(公元1153年)、大兴(金代)、大都(元九年,公元1272年)、汗八里(元时)、北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北京(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京师(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 此外还有:蓟城、燕都、燕京、京城、汗城、宛平。 前人一般用“京师”来称呼北京。 此外,北京的别称还有长安、春明、日下、帝京、京邑、京国、京华等。 北京历史上除了用过上述名称外,还有秦汉之时,北京曾是广阳郡的治所;隋大业年间,曾是涿郡的治所;唐天宝年间,曾是范阳郡的治所;辽代时曾是析津府的治所;明清之时,曾是顺天府的治所,于是广阳、涿郡、范阳、析津和顺天府也成了北京的别称。 文化艺术冰糖葫芦:从800年前的宋代流传至今的美食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五代都城,在从辽朝起的8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我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 其中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天坛以其布局合理、构筑精妙而扬名中外,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地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宝贵遗产。 颐和园是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圆明园是我国最有名的皇家园林,园中山青水绿,在中外园林史上享有盛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万园之园”。 明十三陵是北京最大的皇家陵寝墓群,内有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尤其是现代发掘的明定陵,规模浩大,极为壮观。 传统文化庙宇北京的宗教寺庙遍布京城,现存著名的有:佛教的法源寺、潭柘寺、戒台寺、云居寺、八大处等。 道教的白云观等。 伊斯兰教的北京牛街礼拜寺等。 藏传佛教(喇嘛教)的雍和宫等,天主教西什库天主堂、王府井天主堂等。 基督教的缸瓦市教堂、崇文门教堂等。 胡同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 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 经调查,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里;最短的胡同,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而位于东城区的南锣鼓巷,现在已经成为北京八条特色商业街之一。 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东南西北四面建房,合围出一个院子,院子的外墙又组成了胡同的边墙。 院内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侧为厢房,除大门外,没有窗户或通道与胡同相连。 四合院里宁静、封闭,是老北京的传统民居。 散落在市区的名人故居和王府一般都是比较正宗的四合院,如前海西街的恭王府。 近年来北京的高楼大厦越建越多,四合院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只有在二环路里还有两片较完整的四合院区。 中轴线北京中轴线是指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 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 端门, 午门,紫禁城, 神武门,景山, 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 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而近年来又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城池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总称。 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外城城门四类。 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清朝灭亡后,北京城池逐渐被拆毁,除宫城保留较好外,现皇城城门只有天安门被保留,内城仅存正阳门、德胜门箭楼、东南角楼以及崇文门一段残余城墙,外城则完全被毁,只有永定门被重建。 京剧京剧是地道的中国国粹,深受京城老百姓的喜爱,走在北京的街头,经常可以听到路边传来抑扬顿挫的京戏段子。 京剧的源头还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1790年,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三庆班、四喜班、春公班、和春班——先后进京献艺,获得空前成功。 徽班常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演出,于是,一种以徽调“二黄”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新剧种诞生了,这就是京剧。 在200年的发展历程中,京剧在唱词、念白及字韵上越来越北京化,使用的二胡、京胡等乐器,也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终于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 京剧集歌唱、舞蹈、武打、音乐、美术、文学于一体,与西方歌剧有类似之处,所以被西方人称为“peking opera”。 除京剧外,北京还有双簧、 相声、评书、京韵大鼓等,样样堪称国粹。 燕京八景燕京八景指北京旧时的八个景观,包括蓟门烟树(西土城)、卢沟晓月(卢沟桥)、金台夕照(金台路)、琼岛春荫(北海公园)、居庸叠翠(八达岭)、太液秋风(中南海)、玉泉趵突(玉泉山)和西山晴雪(香山、八大处)。 北京地区八景的说法最早见金代古籍《 明昌遗事》,此后历代方志包括《 宛署杂记》(明)、《 宸垣志略》(清)等对燕京八景均有提及,早期的燕京八景与之后的燕京八景略有出入,至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修订了燕京八景的说法并下旨建造御书燕京八景碑,燕京八景的景观和描述才固定下来。 饮食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 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儿、豆面酥糖、酸梅汤、茶汤、小窝头、茯苓夹饼、果脯蜜饯、冰糖葫芦、艾窝窝、豌豆黄、驴打滚、灌肠、爆肚、炒肝等。

手抄报内容:北海历史文化

北海,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北部湾东北岸。

她三面环海,东南与海南省、西南与越南国隔海相望,历史上一直是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各省与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是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

1984年4月,北海市被国务院定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现辖海城区、银海区、铁山港区和合浦县,总面积3337平方公里,人口近160万。

北海老城是北海城市的发祥地。

北海老城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存格局形成于清末民初。

老城格局基本完整,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鲜明。

老城位于现市区的北侧,紧邻廉州湾,面积为3平方公里,时居住人口约3.5万人。

北海的历史街区和名镇名村广泛分布在北海市三区一县,历史建筑的样式与风格独特,遗存丰富,街区和乡镇的格局完整,使北海具备了独特的历史风貌与内涵,是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上千年来,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重要贸易口岸的北海,在清同治八年便已有固定航线开往海口、广州、澳门、香港、海防、西贡、新加坡等地。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英、德、法等八国相继在北海建设了一批西洋风格的建筑。

目前有23座西洋建筑保存完好,这近代西洋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我国近现代社会史、经济史、建筑史、宗教史、海关史、港口史及对外开放史等领域的历史见证。

合浦自古以出产珍珠驰名于世,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是享誉中外的“南珠之乡”。

自古以来合浦产过多少珍珠无法统计,仅白龙珍珠城根一地,1975年仅挖出的珠贝残骸过就达20多吨,由此可见当年合浦产珠量之丰。

合浦珍珠产量大,品质好。

明朝屈大均《广东新语》有“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东洋者曰东珠,东珠豆青色白,其光润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之说。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海劳动人民创造并留下了大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传说《珠还合浦》已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歌舞、人生礼俗、民间音乐壁画、雕塑等21项已列入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主堂、圣母堂、主教府楼、神父楼、圣德修道院、女修院、育婴堂、广慈医院等旧址更是近代法国天主教传入北海地区的历史见证物。

2000多年间有许多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在北海产生过重大影响,并给北海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文化遗迹。

秦朝时有定边爱民的赵佗,汉朝时则有珠还合浦的孟尝与廉洁奉公的费贻。

盛唐时期载诸史册者达130多名。

明清时期,北海共有进士24人,秀才、贡生、举人600多人。

作为海防重镇,北海还涌现了众多开疆屯兵戍边之名将。

新中国建立以来,北海更是人才辈出。

而从合浦县乾江“教授村”走出的专家学者达数百人。

这样行吗?从这个网站里找的。

请问扬州的朋友们

在扬州老城区东南隅,有一条历史上名声很响的古街,这就是康山街。 在康山形成至今的600年历史中,这里与很多历史名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些名人有:陈瑄、康海、董其昌、乾隆帝、江春、蒋士铨、阮元、曾国藩、卢绍绪以及近代的魏毓之、吴孟节、陈从周……这些人或为政要,或为文人学者,或者是富商巨贾,他们都与康山有着一定的联系。 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古街、古巷、住宅、园林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一处小街区就与这么多名流有关,这在扬州应是首屈一指,在全国亦属罕见。 要了解康山,得从600年前说起。 平江伯无意造康山大凡有关扬州的史籍,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王振世的《扬州览胜录》、徐谦芳的《扬州风土纪略》,对康山均有记载。 前年,市档案馆从中央一史馆复制回的清代图志档案中也有“康山草堂图”(见题图)。 根据这些史籍,扬州有“三山不出头”之说。 所谓三山指禹王庙的巫山,蒋家桥的倚山,康山地区的康山。 这些地方地下是否有山,有待地质学家来考证。 但历史上康山地区的确有过山,但不过是一小土丘而已。 它形成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 当时坐镇淮安,总理漕务的平江伯陈瑄(1365—1433),字彦纯,明庐州府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是位很有建树的水利专家。 由于漕运的需要,他先后在上海、江苏、山东等地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造福一方,深得后人赞扬。 陈瑄曾经率领扬州军民疏通扬州城河,把挖出来的土方置扬州城外东南一隅,形成一座无名土丘,就是后来的康山。 当时的扬州城是元代在宋大城基础上改建的,只有后来的“旧城”,尚无“新城”,大东门、小东门一带城墙以东区域,都是郊区。 所以当时康山的确在城外。 到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为了抵御倭寇,扬州的前后两任知府吴桂芳与石茂华在扬州城东南面扩建新城,从此康山地名才开始出现。 康山形成的确切年代有待考证,但是陈瑄是1415年总理漕务的,1433年病逝淮安任所,所以康山形成时间应在1415年—1433年之间。 当年陈瑄并非有意在扬州造一座康山,实在是水利工程的副产品,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了。 康状元隐居建草堂明弘治十五年(1502),陕西武功人康海状元及弟。 康海字德涵,别名对山,曾任翰林院编修。 文学上,康海与李梦阳、何景明同属“前七子”范畴,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政治上,他反对太监把持政权。 正德年间(1506—1521),太监头子刘瑾把持政权,他与康海是同乡。 刘为了装点门面,千方百计想把康状元罗致于门下。 状元并不为其所动。 后来,李梦阳因得罪刘瑾而下狱。 他写了“对山救我”四字纸条托人交给康海。 康海出于公谊私交而奔走于刘瑾门下,营救李梦阳出狱。 李出狱后康海反被列为“阉党”。 不久刘瑾垮台,康海也被株连罢官,从此客居扬州,建草堂于上述土丘之山,弹琵琶,宴宾客,玩世不恭,并作《中山狼》杂剧,讽刺李梦阳忘恩负义。 从此,这座无名土丘得名“康山”,所建草堂称为“康山草堂”。 后来曾任礼部尚书的书画家董其昌曾为之题名石刻作为纪念。 解放前后这块石刻仍在康山山麓。 1954年,扬州遭受水灾,因取土建工厂,康山被平。 “康山草堂”的石刻也不知所终。 清盛世两番迎圣驾光阴荏苒,岁月沧桑。 随着政权的更换,康山草堂又易新主。 清乾嘉年间是扬州繁盛年代,也是康山的全盛时期。 此时康山草堂的主人是江春(1720—1789)。 他字颖长,号鹤亭,安徽歙县江村人,是个亦官亦商的人物,官至布政使,头品顶戴,赏孔雀翎。 虽属虚衔,也算得上“红顶商人”了,且比胡雪岩还早一百年。 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经商。 从22岁投身商界,从事两淮盐务,且担任两淮商总长达四十余年。 其间,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临幸”扬州,江春均参与接驾圣典。 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首次“临幸”扬州,江春“创立章程,营缮供张,纤细毕举”。 高宗最后两次南巡,即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第五次与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第六次,均驾临康山草堂。 乾隆对康山草堂十分满意,说“喜平山之外,得近处小憩”,且赐额赋诗。 可见江春接驾有功,深得皇帝赏识。 江春为人不俗,能诗善文,堪称儒商,且喜结交海内文人。 当时寄居康山草堂的名流颇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蒋士铨。 蒋士铨字心余,江西沿山人,乾隆廿二年(1758)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等职,是位诗人兼杂剧家。 相传他的杂剧代表作《红楼雪九种曲》中《四弦秋》、《空谷音》就完成于康山草堂的“秋声馆”。 特别是《四弦秋》,又名《青衫泪》,演绎的是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的故事,古今文人对其评价很高。 阮太傅终老康山宅江春虽然声名显赫,但身后萧条,他死后因亏欠公款,籍没家产。 康山草堂也被充公入官。 从此名园荒芜,游踪罕至。 到了道光廿三年(1843),又有一位大人物住进了康山草堂,他就是阮元。 道光十八年(1838),阮元75岁,且患腿足风火,总算如愿以偿,离开朝廷回到故乡扬州。 阮公在扬州城内原有旧宅,位于旧城公道巷(今大东门桥南侧),巷口有石牌楼,上书“福寿庭”三个大字(所以至今此处称为福寿庭或阮家大院),石牌楼两边有副对联“三朝元老,一代伟人”。 然而老人久历官场,唯恐遭人非议,或许因此而萌发迁居之念。 道光廿三年(1843)正月廿日是阮公八十大寿,朝廷礼遇甚隆。 这年清明节前三天,阮元回公道桥扫墓,且夜宿于他在公道桥修建的爱吾草庐。 就在这天,扬州城内阮氏旧宅遭受火灾,所有文物惨遭焚毁。 阮元因不在宅内,幸免于难。 从此,阮公在扬州城内,已无容身之处,势必另迁新居。 阮元本是江春晚亲。 据说其先辈受过江氏的帮助。 阮元曾为江春立传,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 阮元买下了已入官的康山草堂,略加修建,改为康山正宅,花园在其侧面。 他将正宅大门上对联改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阮元于这年八月正式迁入康山正宅。 从此阮公安居康山,直到道光廿九年(1849)十月十三日病逝于康山正宅。 众名流荟萃风水地太平天国战争以后,扬州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盐商,大多是湘、淮军阀的子弟。 他们享有特权,掌握盐票,又拥有巨资,所以在扬州经营盐业,获取巨利之后,也要修公馆、建园林,以求享乐。 而原来盐商公馆集中的东关街、东圈门、地官弟一带已无容身之处,加之扬州市面南移,南河下、花园巷、居士巷、新城仓巷一带出现了一批新的公馆、住宅、园林、别墅。 康山与南河下相连,所以再一次繁华起来。 同治十二年(1873),盐商在今康山街20号处建造了曾公祠,纪念两江总督兼管盐政的曾国藩。 曾国藩既是朝廷重臣,又是盐商靠山。 曾公祠是朝廷批准,盐商投资兴建的,现在康山街20号处形成的一条小巷,就叫曾公祠巷。 如今,曾公祠还保存了门楼、大厅、照厅。 1962年,扬州市政府把它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曾公祠巷隔壁,现在的康山街22号就是康山草堂遗址。 在光绪二十年到二十三年之间(1894—1897),江西籍盐商卢绍绪在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住宅“庆云堂”,当时花费纹银7万两。 庆云堂前后7进,这是扬州现存盐商住宅中最大的一户。 解放后,五一食品厂住此。 1981年,庆云堂发生火灾,第二、三、四、五进楼厅被烧毁,现存水磨砖刻门楼,两进楼房与一些建筑。 抗日战争期间,笔者尚在童年,有一天随先祖散步到康山街与北河下交界处,发现一幢公馆式的大建筑,大门楼上书“淮南寄庐”四个大字。 先祖对我说“这是原是盐商魏毓之的公馆,淮南盐务管理局局长吴孟节居此”。 这幢建筑的两任主人魏毓之与吴孟节都是扬州名流。 魏毓之,湖南衡阳人,湘军将领后代,是扬州著名的盐商,能诗善文,且长于昆曲、京剧。 吴孟节,扬州著名文人、诗人、书法家,精于小楷,有“银钩铁划”之誉。 笔者近年几次到康山寻访旧踪,“淮南寄庐”遗址已难寻觅。 1961年前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陈从周教授曾率团几次调研扬州园林。 他们到过康山街区,调研过卢宅,也调研过魏宅,并把康山魏宅的假山拍成照片,收载于陈教授的专著《扬州园林》中(第98页)。 这足以证明,扬州康山街区历史上确有过一幢魏公馆。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当年康山仅为小土丘而已,然而600多年历史中,荟萃了众多名流,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扬州的一块风水宝地。 另外,康山还有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康山西近何园与南河下盐商住宅群相连;东与风光秀丽的运河风光带相望;南对徐凝门大桥,交通便捷;北边与北河下的天主堂、吴道台宅弟等古迹连成一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到来之际,古运河畔的康山被修葺一新,成为诠释扬州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又一典范。

标签: 盛唐天主堂

发布评论 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