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海市是我国北部湾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近年来,北海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产品供给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为了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换代,北海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实施了多个重点项目,并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践。政策保障
- 《北海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明确了北海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为产业升级换代提供了指导性文件。
- 《北海市旅游业“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以“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
- 《北海市旅游发展扶持政策》:对旅游企业和项目建设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奖励补贴等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重点项目
银滩国际旅游岛项目银滩国际旅游岛项目是北海市重点打造的旅游综合体项目,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总投资约500亿元。项目以海滨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为主要功能,将建设游艇码头、星级酒店、主题乐园等设施,打造成为北部湾地区标志性旅游目的地。北海海洋馆项目北海海洋馆项目是集海洋科普、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海洋文化主题乐园,规划面积约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亿元。项目将展示丰富的海洋生物,并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了解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海丝文化主题公园项目海丝文化主题公园项目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规划面积约500亩,总投资约5亿元。项目将还原历史场景,展示海丝文化,打造成为体验式文化旅游目的地。创新实践
智慧旅游北海市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打造了“智慧北海”旅游平台,实现了旅游咨询、预订、导航等功能。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端和小程序方便快捷地获取旅游信息,提升旅游体验。文旅融合北海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将旅游资源与文化元素相结合,打造了“海丝文化之旅”、“廉州文化之旅”等特色主题线路。通过文旅融合,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提升了旅游吸引力。全域旅游北海市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将旅游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打造富有北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通过全域旅游,拓宽了旅游发展空间,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成效与展望
经过政策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和创新实践,北海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取得了显著成效。旅游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22年,北海市接待游客超过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展望未来,北海市将继续坚持政策引导、项目带动、创新发展的原则,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重点推进银滩国际旅游岛、北海海洋馆等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等创新模式,为北海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三产业发展管理部工作总结
20xx年三产部在集团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根据集团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纲要中对三产业板块提出的发展目标规划,抓好经济形势分析,准确把握新的市场机遇,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创新三产业发展思路,围绕集团公司的年度经营目标和本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一手抓投资开发建设,一手抓经营管理,齐心协力,密切配合,扎实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归口管理的子公司经营业绩突出,均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其中,川投国贸公司实现利润82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 256%;展利国际有限公司实现利润 420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280%;川投房地产公司实现利润47 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目标的235% 。 现将一年来开展的主要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 抓住机遇,主动出击, 打造进军房地产业的发展平台。
根据集团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纲要中提出的壮大能源支柱产业、提升原材料工业、开拓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发展第三产业的中长期产业发展扩张的重点,20xx年三产部按照坚持“三个结合” ,即长线投资和短线投资相结合、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相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确保“三个安全” ,即资金安全、资产安全和产业安全的要求,在分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在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为打造进军房地产业的发展平台重点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 、做好房地产业的调研和论证工作,对川投集团发展房地产业的利弊进行了客观、认真地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年初,我们通过组织有关方面的专家对房地产业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论证、调研和考察,认为:一是房地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国家发改委在今年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对水泥、钢铁和电解铝等行业继续实行紧缩政策,唯独对房地产行业进行适当放松。 二是经过十余年来的实践,房地产业总是高于GDP的增长幅度的3%左右。 另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资料显示,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还有20—3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 三是当今国内房地产业已逐步从投机时代步入理性开发时代,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也进入了比实力、比品牌的竞争,今后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势必是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实现强强联合,一批没有实力、没有品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四是目前全国排名前20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90%以上的都在走民营资本和国营资本相结合的路子。 民营经济的规模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房地产业的高门栏、高起点的竞争,有品牌和有开发经验的房地产企业纷纷在寻找有实力的国有资本做支撑。 另一方面全国与川投集团类似的投资公司八成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如江西省投资公司等。 五是房子卖的比盖的快,房地产市场需求旺盛,居民购房置业和对住房升级换代的要求十分强烈,房地产的使用价值和投资保值功能已为市场和消费者所接受。 六是川投集团从事房地产业须通过与具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充满活力、有品牌、讲诚信的民营企业合资合作,引入和嫁接现代企业机制,搭建发展平台。 在此基础上对选择合作的成都置信集团的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进行了认真地调查和核实,向集团公司董事会提交了川投集团发展房地产业建议书作为决策依据。
⒉ 积极参与房地产项目的调研、筛选和储备工作。
一是抓住了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房地产项目资本金等政策带来的机遇,在土地价格回落的时候,储备具有区位优势的土地资源。 参与了成都市国土部门推出的南河12亩,南延线1000亩等土地项目竞拍活动。 二是配合搞好项目调研,考察了成都市区的部分烂尾楼项目,如汇通大厦、顺城街动力核心大厦和明日大厦以及新合资项目顺江花园300余亩地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等。 三是为争取有关开发项目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如参与了川投房地产公司龙泉56亩土地属性的变更,九眼桥1万平方米商业小区项目的报建和集团公司南延线科研楼项目土地资源的取得等协调工作。
二、逐步理顺了工贸结合的代理关系,搞好集团公司对川投长贸公司的重组工作。
一是根据集团公司董事会的决议精神,按照独立经营、协调业务、有序竞争、共同发展的原则,提出了川投国贸公司和展利国际有限公司进出口业务的整合方案,逐步理顺了工贸结合的代理关系,规范了出口通道。 同时,配合集团公司计划发展部、资金财务部做好集团公司关于调整展利和国贸两家公司资本金的工作。 二是按照川投长贸重组工作领导小组针对做好川投长贸公司重组和清算工作提出的“压库促销,资产变现,货币回笼,偿贷还债,萎缩经营” 原则的要求,配合集团公司资金财务部和川投长贸公司重组工作小组,搞好库存商品和资产的变现工作,力求规避风险,已将集团公司为川投长贸提供的2。 7亿元银行担保压缩到5300万元左右,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集团公司承担的连带担保责任。 并对集团公司拟收购长贸广州公司进行了调研,提交了收购分析报告。 做好解决川投长贸员工的安置方案,向省国资委进行了汇报,使攀长钢同意接收川投长贸的全部人员。
三、为实现川投集团董事会提出的产融结合思路,积极认真做好谨慎稳健涉入金融行业的调研和论证工作。
一是积极、主动地和成都、德阳、泸州、乐山等地的商业银行商讨合作合资事宜。 二是对拟投资介入的福建兴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进行了多次调研,写出可行性分析报告,参与了兴业银行1。 33亿股的股权竞买、广州健力宝所持7000万银行股权的转让谈判以及光大银行增资90亿元股本金和召募新股东事宜的调研和论证。 办理完毕了对已持交通银行股份的增资配股手续。 三是开展了筹建成立财产保险公司的调研分析、联系股东和报批材料等前期准备工作。 针对集团公司拥有的保险兼业代理业务,提出关于对集团公司重点投资的参、控股公司的资产开展保险代理业务的实施意见。 四是调研考察期货行业,提交了对四川嘉陵期货经纪公司的调研报告。
四、 开展了对所属归口管理子公司全面预算预算管理工作。
一是根据《集团公司经济运行分析暂行办法》,对三产业板块的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按时准确汇总各类统计报表,分别从集团公司对三产部归口管理子公司下达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出口创汇等方面反映三产业板块的经济运行状况,加强年度经营预算目标执行情况的日常动态管理,并按要求分别编写了每季度三产业板块的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二是根据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规定的时间和内容,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审核下达”的程序,根据各归口管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和年度开发投资需要,紧密结合三产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遵循“实事求是、积极向上、效益优先” 的原则,通过反复研究、协商、修订和平衡,确定了三产业板块2015年年度投资及经营目标预算。
五、认真完成不良资产的退出工作。
根据集团公司董事会提出的“调整投资结构,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和“一清二调三管好”的经营指导方针,按照“分类处理,能全部回收的就全部回收,能部分回收的就部分回收,回收不了的必须找到相关证明依据”的资产退出总体原则,对集团公司安排给三产部实施退出的项目,按照《四川省投资集团公司关于不良资产退出实施意见的通知》的内容和时间要求,将任务落实到专人,按照依据合法,资料齐全,审批合规,限期完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要求,依据项目复杂难易程度,区别对待,分类处理,在集团公司资金财务部和法律事务部的配合下,圆满地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退出工作任务。 其间重点对集团公司在北海、海南以抵债方式获得的不良资产的现状作了详细地调查,向集团公司提交了处置该类资产建议报告。 同时,为保障集团公司在省信托和国际信托两家公司上亿元债权资金的安全,在密切观注两家公司重组进展情况的同时,我们积极主动地和两家公司联系,确认债权,以保证债权的时效。
六、进一步强化基础管理工作,加强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协助归口管理的子公司根据自身经营业务特点,本着规范、科学、合理、全面、适用的原则,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成本核算、存货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招投标管理、费用报销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二是在集团公司档案清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收集齐全、整理科学、按时完成” 的三项基本要求,对我部原归口管理的11家子公司所提供借款合同、有关财务凭证、股权证明文件等各类档案资料进行了认真地清理、整理立卷,并按规定时间移交办公室验收合格。 对集团公司进入房地产业所进行的可行性分析论证、专家咨询意见和有关决定、决议等资料进行了整理汇编。 三是在搞好部门业务管理工作的同时,配合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和工会,认真开展了“两个条例”等党纪条规的学习和教育,积极参加有川投特色的企业文化讲演比赛和工会组织的各类有益活动,所在工会小组荣获了四川省财贸轻化纺工会优秀调研报告征文比赛第二名,集团公司乒乓球比赛团体第一名,国庆登山比赛青年组男女第一、第二名等优异成绩。
以越南旅游项目开发为题的调查内容
旅游项目的考察报告旅游项目的考察报告 2009-02-03 22:17:57近日,我们对柳州旅游相关项目进行了初步考察,包括江滨公园、柳侯公园、鱼峰山、马鞍山、奇石馆、龙潭、农业观光园、融水县贝江风光、勾滩苗寨、三江县鼓楼及民族广场、程阳八寨(侗族)共三县11个景点。 仅凭粗浅的文献调研和走马观花式的考察,要给柳州旅游现状作出诊断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难免主观成分居多,但为了进一步推进工作开展,我们先把需要论证的初步思路整理出来,望能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予指教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对柳州旅游的初步诊断及几点建议一、从区里到全国,柳州尚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目的地,过去也没有把自己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系统的规划、建设和经营:1、至今柳州给人们的最一般的印象一是棺木二是铁路枢纽,三是工业城市,如柳工、五菱等。 初始印象仍是“死在柳州”,以及历史上享誉天下的名贵棺木,其次是现代知名工业品牌,如柳工、五菱、金嗓子、两面针等等。 很少人想到柳州来旅游,也很少人知道柳州有什么精彩、独特的旅游吸引物,从而产生旅游冲动。 2、柳州是广西第一大工业城市,形成了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居民生活,及以产业配套、工业布局、工业产品采购、生产、库存、运输、销售为中心内容的贸易与物流体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为之配套服务的吃、住、行、购、娱等第三产业。 这种城市经济结构脱胎于工业化社会,是工业化社会自发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后工业社会的要求。 上海从典型的老工业城市,向以金融为核心、信息、商贸、交通与旅游并重的新兴城市转型,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典范。 而柳州仍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初期,工业社会的传统理念已成为柳州经济特别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位置以及它对柳州城市、乡镇后续发展的巨大作用尚未被各级政府和全社会所认同,这是造成在旅游发展战略制订以及实施运作方面,柳州与桂林、南宁、北海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 3、柳州一直都未将自己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相反,它一直被视为广西重要的旅游客源地),因此,在多年的区域规划、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中,也就未能遵循旅游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通过政府的主导来强力推动旅游目的地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与营销。 4、新近编制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已经确立了将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进行规划的理念。 但政府是否能将旅游产业视为更具战略意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源和经济增长极,并加大规划和策划力度,加强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是柳州旅游能否快速突破的关键。 二、城市工业化后遗症大,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任重道远1、在工业化理念下形成的柳州城,存在人居环境上的许多问题。 比如:环境污染、布局失衡、建筑高密、建筑物结构与色彩、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等等。 2、在柳州这个工业城市里,公园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自我空间;道路承载了太大的物流;文化艺术尚未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非物资生产的价值认同度不高;客流停留时间较短。 3、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护与建设投入不足,体现城市旅游功能(特别是占据现代旅游主流位置的度假休闲功能)的软硬件条件较差,与优秀旅游城市的实质内涵存在较大距离。 三、产品老化与资源低层次低程度开发问题1、早期建设的景区景点如鱼峰山的刘三姐传歌处和连通马鞍山的缆车,大龙潭的民族园(苗家深处、侗族鼓楼等),贝江榄口渡口及勾滩苗寨的游赏方式等等项目,产品老化严重,游客参与性低,驻留时间不足,消费环节贫乏,急需进行升级换代。 2、真正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三江县的侗族多声部合唱、芦笙等艺术形式,节庆活动,抢花炮、斗牛、斗马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情,鼓楼、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原生态村寨生活方式等等,都是柳州最具潜力的旅游资源,但开发层次和程度很低,可进入性和居留条件都较差。 这包括山景中的元宝山、圣塘山等,村寨中的瑶、苗、侗老寨子,同时缺少一条优美的水景风光带(比美于桂林阳朔)。 四、资源潜力巨大,尤以民俗风情为独特性卖点1、柳州虽目前尚未真正成为旅游目的地,但通过这次短暂的考察,我们认为:柳州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市场通道,完全具备成为知名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可能性。 2、柳州城区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基础,具备饱含岭南文化意味的闲适、平和的氛围,具备包括住宿、游览、购物、餐饮、娱乐在内的旅游产业主要链节(需要重新分别加以精心设计和提升),具备一些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景区景点,通过对资源、景观、产品、服务、形象、品牌等产业要素的全新整合,完全可能形成城市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的强烈吸引力。 同时,龙潭、都乐、洛维等区域,经过创新策划和设计,具备整合成为休闲度假胜地的充分条件。 3、三江侗族建筑艺术(知名品牌程阳风雨桥、芭团风雨桥、马胖鼓楼)、大歌(多声部合唱艺术)、节庆民俗及侗寨美丽并且具有新鲜原生形态的独特魅力;金秀圣塘山万亩变色杜鹃美景(大瑶山)与世界知名的瑶族风情,融水元宝山美景(大苗山)与原生态苗寨风情,贝江水景及勾滩苗寨风情基础,刘三姐传歌成仙的动人传说与壮族对歌,都是别具魅力的民族风情。 虽然周边竞争对手较多,但没有一个地方拥有如此全面生动的四民族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及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就使得柳州打造“中国民族风情旅游胜地”成为可能。 五、突破僵局需出奇制胜,战略与魄力尤其重要1、目前柳州旅游,仍处于局势未开的僵局状态。 从何下手,才能迅速突破,形成独特性卖点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核心理念、总体形象和龙头项目,四两拨千斤,带动全局,快速产生综合效益和良性循环,是柳州旅游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 2、规划是一个长期性的指导文件,但对政府而言,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是必然选择。 因此,尽快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必须确立目的地形象,形成中心主题;锁定重点目标客源市场,推出主打旅游产品及线路安排;运用先进的整合传播营销战略,策划并实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活动,使炒作与促销形成轰动效应,从而出奇制胜;同时围绕中心主题,策划精品项目,加紧招商引资和投资建设。 3、我们认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柳州市政府应抓紧作好以下工作:首先,确定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理念与主题; 第二,确定柳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创意设计形象口号,策划形象传播计划; 第三,确定三年内的主打产品,完成策划,制定并落实产品升级换代计划、产品创新开发计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第四,确定目标、机会市场,形成近两年的主攻客源市场目标; 第五,制定营销战略与营销实施方案,包括战略、营销渠道、促销活动、宣传与炒作计划等等; 第六,开展形象传播、营销(包括促销)、节事活动及项目招商引资运作。 第七,广西旅游大篷车是迄今为止我国全程旅游策划、整和营销最成功的范例,它开创了国内旅游宣传促销的先河。 柳州的形象营销,可充分借用大篷车这种吉普赛人巡游的传统民族理念,一路放歌、一路起舞、一路宣传,一路收获,这种载歌载舞的巡游方式也是切合“风情柳州”的总体形象的。 2002年广西旅游大篷车活动采取市场运作,以280万元将冠名权出让给柳州两面针集团公司,这次大篷车活动标志为4大特色:以桂林山水为代表的自然风光,以北海银滩为代表的北部湾风光,以苗、瑶、侗、壮为代表的广西少数民族风情,以及中越边关风貌。 因此,柳州等于作了冤大头,柳州花了280万元,对自己没有任何形象宣传。 “风情柳州”应该设计进广西大篷车巡游中,这是非常实际的资源。 柳州有许多知名企业,如,两面针集团、柳微、五菱、金嗓子喉宝(最切合“风情柳州”歌舞之乡),因此,通过冠名权的方式也是柳州营销的重要选择之一。 六、桂林、南宁、北海旅游已全面开花,挤压之下,柳州旅游上台阶已成必然 在桂林、柳州、南宁、北海这条广西轴心带上,桂林是旅游龙头,作为支柱产业,已经成功进行了二次启动,进入了新的良性循环阶段;北海将旅游放在了带动性产业的位置,以旅游来推动消化,开发热的遗留问题,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南宁以民歌节为促销手段,结合城市建设,在没有旅游资源的条件下,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柳州居于桂南之间,在周边旅游热流的传温下,在政府主导的推动下,在创新理念的带动下,一两年之内必将上一个大台阶。 (二)柳州旅游形象与营销的策划思路一、重点客源市场:1、今年的主打目标市场:珠江三角洲、港澳; 2、明年的扩展目标市场:珠江三角洲、湖南、贵州、上海、北京、福建、港澳台、韩国、日本、越南;二、营销战略: 1、与桂林的捆绑销售战略:着眼于大桂林旅游圈,与桂林进行线路串联及产品组合的捆绑营销,以珠江三角洲、港澳旅行商为主要分销商,以桂林旅行商为辅助分销商,以散客市场销售为主要销售渠道,以旅游分销为重要辅助销售渠道,调整产品以便适应桂林旅行商和其他旅行商及散客市场的要求;在桂林进行促销与宣传炒作,从而由桂林引进客源;引进桂林旅游专业人才、管理经验与资金,开发景区景点和旅游纪念品。 成立桂柳旅游协作委员会,桂前柳后,以桂林为红花,柳州作绿叶,签定桂柳联合营销协议。 2、风情营销战略:柳州不可能与桂林竞争卖山水,柳州的独特性卖点就是民族风情,因此,柳州旅游营销,必须采用风情营销,以民族风情带江滨-鱼峰山-马鞍山,带龙潭-洛维,带贝江-苗寨,带三江侗寨,带圣塘山-瑶寨。 而风情营销,必以人为主题,以民俗为依托,以风光为背景,以景区为舞台,以活动为情节,用活生生的民俗风情文化,快乐地营销吃、住、行、游、娱、购。
为了实行对外开放,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一、在扩大内需的同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 1998年以来,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以及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叠加交织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及时果断地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在世界贸易和投资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国际商品价格走低、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大幅波动的形势下,果断采取提高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扩大出口的政策措施,对外贸易取得长足发展,确立了贸易大国地位,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 1.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国际市场风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的前提下,各国经济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强,一国的经济危机或变故,极有可能变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灾难。 在世界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加大、世界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提出了一个重要战略,即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减少或避免世界不确定性可能对我国出口造成的影响。 特别是1998年以来的五年间,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推进,在巩固和发展美、日、欧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拓了俄罗斯、印度、非洲、拉美、中东等富有潜力的市场,同时注重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 对美国、日本的出口,由1997年的326.9亿美元和318.2亿美元,分别增加到2002年的699.5亿美元和484.4亿美元。 对俄罗斯、印度的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61.2亿美元和18.3亿美元,分别增加到2002年的119.3亿美元和49.4亿美元。 我国进出口商品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基本形成,1980年我国出口或进口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29个,到2001年,出口或进口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上升为86个和67个。 2002年我国出口商品国别(地区)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分别为美国21.5%、香港18%、日本14.9%、欧盟14.8%、东盟7.2%、韩国4.8%、台湾省2%、澳大利亚1.4%、加拿大13%、其他国家和地区13%。 除加拿大外,与10大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合计占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5.2%。 2.实施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战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第一个根本性转变,即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向制成品出口为主的转变。 近10多年特别是1998年以来,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一是继续下大力量抓好机电产品出口。 制定政策,把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4大类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将农机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 鼓励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增加科研投入,研究开发费年均增长幅度在10%以上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应税所得额。 积极鼓励机电出口企业通过质量体系、环保及安全认证,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扩大名牌机电产品的市场份额,促进大型成套设备、通信电子等产品出口。 二是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能力。 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落实鼓励软件产业、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 三是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 抓好重要资源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提升我国出口传统大宗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这些政策和措施,有力地推动了以质取胜战略和科技兴贸战略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商品正在实现从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为主转变。 机电产品连续9年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商品,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157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7年的32.5%上升到48.2%,对当年总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64.4%。 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增长幅度,占出口商品的比重从1997年的8.9%提高到20.8%。 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态势明显,2002年服装出口411.9亿美元,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205.8亿美元,鞋类出口110.9亿美元,塑料制品出口60.5亿美元,玩具出口55.7亿美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29.7%、59.7%、29.9%、23.7%、10.5%。 我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正在转化为竞争优势,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纺织品、服装、鞋、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第一大出口国。 近年来,机电产品中的移动电话、激光唱机、显示器、空调机、集装箱、光学元件、电动工具、小家电等出口也升至世界首位。 彩电、摩托车等商品出口居世界第二位。 3.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进经营主体和贸易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开拓国际市场能力。 一是改进了市场准入办法。 进一步扩大外经贸经营权,进出口经营资格逐步实现审批制向登记制转变。 在对国有大中型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和科研院所进出口经营权实行登记备案制,对达到一定条件的私营企业赋予进出口经营权的基础上,进出口经营权的管理办法正在与国际接轨。 目前有外经贸经营权的内资企业(包括外贸企业、外经企业、生产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6000多家增加到6万多家,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开拓国际市场的大经贸格局。 二是继续推进外贸管理体制和国有外经贸企业的改革。 完成了外经贸主管部门与直属企业的脱钩,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着重解决重审批、轻服务等问题。 建立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应对贸易摩擦的快速反应机制、国际收支预警机制和产业救济及保护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对外经济贸易体制。 加大海关通关作业改革的力度,“快速通关”、“便捷通关”、“无纸通关”、“联网监管”等各项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外汇收支信息管理体系,加快与银行、海关等部门的联网,提高外汇管理水平。 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更好的环境。 大力推进中介组织改革,强化行业自律机制,拓展中介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信息、服务、协调、应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是实行贸易方式多元化。 我国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及边境贸易等其他贸易方式都保持了快速发展。 2002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1.8%,加工贸易出口占55.3%,边境贸易和其他贸易出口占2.9%。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网络,2002年跨国零售集团在我国采购商品达300多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0%以上。 电子商务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有40%以上的进出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高了进出口的速度、效益和质量。 4.采用国际通行规则,适时推出鼓励出口的政策,调动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1998年出现亚洲金融危机,当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近20年以来的负增长,1998年出口增长率从1997年的21%骤然下降到0.5%,影响当年经济增长约2个百分点,我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还比较差。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我们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 五年间,国务院和有关部委连续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出台政策最多的时期。 一是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大幅度提高出口退税率。 综合退税率由8.2%提高到15.2%,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全面实行免、抵、退税办法,对出口规模大、信誉好的重点出口企业优先办理出口退税。 从2001年起,对1994年以前成立的“三资企业”也开始实行免、抵、退的返税政策,五年累计退税4000多亿元。 二是加强对出口企业的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 积极扩大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运用多种信贷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为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经营高新技术产品的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和开拓国际市场,在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设立5亿元人民币专项资金,采取贴息方式给予扶助。 每年按中央发展基金的10%补充该项资金。 三是在国际形势多变的情况下,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发挥各项政策的集成作用。 四是严厉打击走私、逃套汇等违法犯罪活动,整顿和规范外经贸市场秩序。 这些政策对我国企业抢抓国际市场机遇,应对挑战,克服困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措施,大大提升了我国企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总体上从对国际环境应变能力较弱转向具有越来越强的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2001年面对世界经济减速、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滑坡、国际市场持续萎缩、美国“9.11”影响的严峻外部环境,对外贸易不仅没有减速,反而比2000年的出口增长6.8%,在世界的排名从1997年的第10位越升为2002年的第4位。 我国外贸的国际依存度已近50%,其中出口达到25%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 世界银行资料显示,1980--2000年间,中国对全球贸易和服务增长的贡献率为6.9%,位于世界第二位(美国14.4%、日本4.7%);对世界GDP增长的贡献率也仅次于美国,达14%(美国20.7%、日本7%)。 2002年全国海关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净入库2590.6亿元,从1998年以来的五年中,海关征收的税款净入库近1万亿元。 国家外汇储备从1997年的1398.9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底的2864亿美元,居世界第2位。 二、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增强吸收外资的综合竞争能力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年来根据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抓住机遇,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利用外资工作越上新台阶。 1.引导外商投资方向,着力提高吸收外资质量。 将利用外资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同开发西部和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同加快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 国务院发了《关于当前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意见的通知》,颁布了新修订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联合颁发了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国家计委发布了《“十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规划》,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 引导外商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及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环境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 鼓励外商引进、开发和创新技术,兴办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设立更多先进技术型项目,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原材料本地化,鼓励中小企业为大型外商投资企业配套。 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努力为中西部地区扩大吸收外资创造条件,不断放宽对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项目的国内融资条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产业政策倾斜的力度。 促进外资投向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产品加工等科技项目。 鼓励外商投资参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及其配套项目的投资。 鼓励在沿海已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向中西部再投资。 鼓励外商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外资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形成新的优势产业和企业。 着力引进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现代市场运作方式和专门人才。 最近几年,外商投资企业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的速度大大加快。 在2001年,已有42%的外资企业使用其母公司最先进的技术,2002年以来这个比重提高到70%以上,外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利数约占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申请专利总数的2/3。 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65%和80%,带动了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 2.逐步开放利用外资的新领域,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 根据改革开放的需要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对外承诺,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发展水平,以服务领域的开放为重点,有步骤地推进金融、保险、证券、电信、分销、外贸、旅游、会计、律师、医疗、教育、运输、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的开放。 在金融保险领域,有步骤地取消对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在服务对象和地域方面的限制,适时推进外资参与国内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各类保险公司引入外资。 截至2002年10月底,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达181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达53家,上海、深圳、天津、大连、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等城市对外资银行开放了人民币业务。 在分销领域,鼓励和引导外商投资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逐步增加外商投资商业零售企业的数量,允许生产型企业建立自已的销售渠道,包括专业批发、零售和维修服务体系。 据调查,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 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普尔斯马特、伊藤洋华堂、欧尚等跨国零售企业都加快了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扩张。 其他服务领域的开放也加大了步伐。 目前我国实际吸收外资的行业分布为:第一产业1.9%、第二产业63.3%、第三产业34.8%(2001年为29.2%),服务业已成为外商新一轮投资的热点。 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机,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1998--2002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61亿元,超过1979--1997年的总和。 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亿美元,2001年跌至7350亿美元,下降了51%,是30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2002年进一步下降到5340亿美元,比2001年又下降了27%。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吸收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02年达到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2.51%,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外资目的国。 2002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个,合同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 3.积极探索新的外商投资方式,不断拓宽利用外资渠道。 适应国际跨国投资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探索采用收购、兼并、投资基金、证券投资、风险投资等新方式吸引外资,继续鼓励和扩大外商以BOT、项目融资、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等方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继续实行合作、合资、国际租赁、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形式利用外资。 稳步利用国际证券市场引进外资,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在国内证券市场上市,推动国内企业到境外上市。 鼓励中小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对外合资、合作,发展配套产业,进入国际配套采购网络。 选择一批已完成公司化改制或改制过程中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有计划地向外资出售部分股份,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必须由中方控股外,其他企业可以由外方控股。 为了规范和推进新的投资方式,国务院有关部委先后颁布了《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的暂行规定》、《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外商投资企业境内投资的暂行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型公司的暂行规定》、《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等法律法规。 多渠道、多形式利用外资的格局已经形成。 外商投资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到52%,工业增加值占我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5%,税收占我国税收的20%,为近230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占全国城镇劳动人口的10%。 4.鼓励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提高跨国公司投资比重。 加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力度,鼓励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生产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地区营运中心,加快建立国际出口采购中心,推进跨国公司把中国纳入全球的生产和采购链。 鼓励跨国公司通过受让股份、买断资产等不同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向国有企业转让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鼓励跨国公司投资改造传统农业,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建立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鼓励跨国公司投资石化、化工、建材等基础产业,投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 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中西部地区。 在排名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设立投资性公司300家,设立研发中心已达400多家,其中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已超过150家。 研发中心从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进型的、专有技术的开发,开始转向面向全球制造体系开发新产品。 那些较早在中国有较大投资、在中国市场占有较高份额的跨国公司,纷纷追加在中国的投资。 汽车、大型IT项目、大型石化项目、手机、制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领域,成了跨国公司追加投资最多的领域。 跨国公司根据全球战略的需要,正在进一步调整在中国的经营战略或策略,向在华投资项目系统化,投资地域集中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管理体制一体化发展,世界500大公司在华投资项目达2519个。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工业制成品的重要制造基地,2001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世界比重达7.5%。 5.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政策透明度。 特别是投资软环境有了很大改进,这是增强对外资吸引力的根本有效之举。 一是对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清理,使吸收外商投资政策符合透明度原则。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及其实施细则(或实施条例)进行了修订。 国务院有关部门已清理了涉外经济法规2300多件,其中废止了850件,修订了325件。 地方政府也按照国务院要求进行有关清理工作。 与此同时,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外商投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了一批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商的法律法规,如《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定》、《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等。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简化外资审批程序,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的审批制度;简化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合同、章程的审批,减少随意性,减少管理层次,改进外资项目的审批办法;注意保持外商投资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可预见性和可操作性,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是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平衡条款、“当地含量”条款、出口业绩要求和企业生产计划备案条款等限制,逐步统一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的税率,取消各种歧视性政策和差别待遇,加大对外资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保护知识产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 规范招商引资行为,采用现代电子技术手段,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在新的条件下扩大对外开放,就必须在“引进来”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 1.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发挥比较优势,带动我国技术、设备、商品和劳务出口。 鼓励和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在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各种各样的经济技术合作,更多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调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目前,我国境外投资已具有相当规模。 截至2002年底,我国设立境外企业6960家,协议投资总额137.8亿美元,中方协议投资额为93.4亿美元。 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各类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 中石油、中石化、华源、海尔、万向、远大空调、新希望、华为等一批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开展境外投资的重点正从港澳、中东、北美等少数地区转移到亚太、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投资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逐步拓宽境外投资领域,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拓市场,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鼓励企业从初期简单从事进出口贸易、餐饮、劳务承包拓展到投资办厂、境外加工装配、境外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立国际营销网络、提供境外咨询服务、开展对外农业合作、卫星通讯等众多领域。 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进行跨国经营,涉及行业包括贸易、工业、农业、资源开发、运输、旅游、咨询、承包劳务等。 特别是开发利用国外石油天然气、铁矿、森林等资源取得了积极进展。 如中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海外开发的油田生产原油1623万吨,超过了国内第三大油田的产量。 2001年中俄签署了从俄罗斯到中国输油管道的协议,中国将参与俄罗斯油田的开发。 中信集团、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的森工集团也都在非洲、南美、新西兰、俄罗斯等地投资森林开发项目。 3.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发展,加大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力度。 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外开展对外设计咨询、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重点带动成套设备、技术和服务出口的总承包项目、大型工程和交“钥匙”工程,推动对外承包与劳务合作上规模、上档次。 鼓励企业采取的承包方式从分包为主逐步向施工总承包和“咨询设计--采购--施工”全过程承包转变,项目经营方式逐步向项目管理、BOT等高层次发展。 据原外经贸部统计,到2002年底,我国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额1147.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27.2亿美元。 签订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额295.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37.6亿美元,外派劳务273.4万人次。 目前,我国已有39家企业进入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评选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11家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商200强。 中建、港湾、中油国际、机械设备、上海建工等大型专业工程公司都已进入世界10强。 4.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各项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制定促进措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建立企业境外带料加工装配、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出口信贷及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援外合资合作基金。 充分发挥商业贷款、优惠贷款、无息贷款和发展援助的作用,鼓励企业带资承包,在境外承揽大项目。 允许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利用国际商业贷款增加资本金。 二是加强信息和政策服务,引导企业选择好目标市场和项目。 发挥驻外经商机构、商业行会和各类中介组织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信息、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服务。 加快建立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扩大信息采集渠道,向企业提供境外经营环境、政策环境、项目合作机会、合作伙伴资质等信息。 三是建立保障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充分运用我国在世贸组织中的权利,加强多边双边经贸磋商,减少和排除境外各种贸易壁垒。 加强领事保护,制定境外企业和人员领事保护实施办法,维护我国境外企业和人员的合法权益。 经过15年艰苦努力,我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国内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在20多年改革开放基础上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起点。 一年多来我国在履行承诺的同时开始运用权利,变挑战为机遇,积极参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各种权利,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原来担心的农产品、汽车和服务业,不仅没有被冲跨,反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了平稳运行。 积极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技术性标准等世贸组织规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 国内市场按入世承诺有序开放,对外商投资领域的限制正在逐步撤除。 在降低关税的同时,非关税壁垒也大为减少。 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充满经济活力和投资商机的国家正在世界崛起。
标签: 项目和实践 政策 北海旅游产业升级换代之路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